这是一个关于背叛与悔过的故事,注定了感情色彩是悲凉浓重的,诺德斯后半生都生活在内疚与创伤中,所以影片色调呈现出灰暗昏黄,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人生如梦到最后才觉一场空。为了配合这种情感基调和黑帮生活的血腥,这部影片色调基本为冷色;同时,不难发现全片外景几乎没有太阳天,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贫民窟的众人生活在阴霾下,软光使得主体轮廓更加扁平。在人海中我们能看出镜头中心对象是谁,但又有一种他随时要消逝在人群中的无力感,体现了人物的渺小。
接下来我想用几个我认为的典型镜头来阐述给我印象较深的电影视听观感。
一、镜头运动
我认为这部电影给我的最直观的镜头运动感受有二。
①. 常常运用大量跟镜头将观众带入角色的运动中,比如下面这个镜头,诺德斯在人群中看到了黛博拉,穿过人潮想去她跟前。
②.常常用慢推镜头使画面具有紧张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下面这个镜头,诺德斯被打后来找黛博拉,黛博拉一方面愤恨诺德斯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一方面还喜欢他,镜头推进她在门板后迷茫纠结的面部特写,让观众走进、并理解了她的复杂情绪。
二、声音剪辑
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声音场景是开头时的一段电话铃,它突兀的贯穿一段雨夜的血腥回忆,伴随主角煎熬的内心活动相互辉映。
场景:诺德斯在鸦片馆里陷入痛苦的回忆
戏剧效果音效:电话铃
这个声音在此时是无源音效,是转场前中国店里的男主诺德斯脑子里的幻听,却在转场后的的空间依旧留存,暗示这这个场景是衔接上一段男主陷入回忆的画面;同时,规律而突兀的声音让观众感到诡异和紧张。
配合环境声:大雨倾盆
整个镜头的声音剪辑营造了一种阴冷可怖的氛围。
电话铃一直持续到另一个镜头里哈洛仑警长的电话被接起,紧接着不在同一个空间的男主惊醒,伴随着急促的电流警报音(同样是幻听),回忆结束。这段无源音效隐隐约约给我暗示:电话铃是整部电影的重要线索。
三、转场
这部电影里的转场都非常巧妙,经常利用相似元素的上下镜头转场,并且有时场景之间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
①.利用灯光光斑这一相同元素进行转场
鸦片馆的灯火推进→回忆中兄弟被杀场景的路灯拉出
②.利用拥有相似元素的镜头衔接转场
逃离城市时的车站墙面→回来寻找真相时的车站墙面
同一堵墙,相隔二十年回来后从古典画到现代画,不同的墙面喷绘表明时间的流逝。
③.慢推镜头,走进人物的回忆。(现在的视角是从前偷看的视角,这里女主詹妮弗·康纳利太太太美了,为她爆灯一万次!)
④.(面部特写)麦克斯凝视诺德斯进入的监狱大门,大门标语为过渡,转场到(面部特写)已经衰老的诺德斯凝视昔日好友的墓地大门。前后镜头人物境遇对调,从自由与否到生与死,体现了世事变迁无常。
虽然电影有四个多小时,但一口气看下来并不觉得乏味,时间线穿插着为我们揭开了几十年前的背叛者之谜。
另外,我很喜欢影片的限制级画面。血腥的暴力场面和性爱的情色场面都十分大胆而露骨,贫民窟法则里没有道德没有忌讳也没有人权,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是这群童年悲惨的人的唯一守则。正是这些犯罪镜头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时代的混乱与压迫也在这些镜头里展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