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阅读《认知天性》这本书。
这书名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书本前两节,对人类的大脑进行了剖析,从科学层面解释了大脑的“日常工作”。我们的大脑像一个公司一样,各部门分工合作,趣味又新奇,简单易读。
今天读到了第三节——《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光是看这个名字就足够让我读下去,因为我在工作生活中是个耐心比较差的人。
先来说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解过的耐心吧:
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新年计划非常完美,在出炉的那一瞬间,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总之,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这些说的是不是你?(请原谅我不自觉地笑了,因为这百分百说的是我。)
当我的羞愧之心刚刚浮现,书中解释道: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人类的天性: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吧,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原因仍然是我们的天性在作祟。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因此,我明白了学习的底层逻辑: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才是更重要的。
从今之后,多思考,不能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