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知道,人究竟能否彻底摆脱扭曲的家庭羁绊,到世界的另一边去生活,远离慢慢被其吞噬的可悲命运?这些羁绊就像长年戴在小狗身上的颈圈,由于主人的漠不关心和疏于照管,逐渐变得越来越紧,最后嵌入皮肉之中不可分离。
——《守护故事的人》
《都挺好的》的热播,又引起了一番腥风血雨的讨论。除了老生常谈的性别歧视,最火的话题应该是“原生家庭”。如果在社交媒体搜索原生家庭,你就会看到种种对于自身不幸的成长经历的倾诉。当然也有那些家庭和睦的人在庆幸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多么美满,多么幸福。但,什么是原生家庭,为什么这个似乎应该是一个术语名词的词,突然得到了所有人的共鸣?
当我们谈到原生家庭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原生家庭是一个与新生家庭相区别的社会学概念,一般指由我们所出生(或被收养)的家庭。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生家庭的家庭成员是由我们自身所筛选出的,是可以选择的。
而原生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作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婴儿在原生家庭的环境及与原生家庭成员的互动交往中渐渐建立起自身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部分心理研究也已经证明,个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个体的家庭状况。更有临床心理学上认为,家庭,是一切心理症状的源头(Urcan,2011)。在对家庭关系的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家庭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任何个体的问题,实际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赵赫锐)。
而同时,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和遭遇会直接影响个人在建立新生家庭中对与家庭成员的选择,比如,通过选择伴侣满足自己未被父母肯定的需求。原生家庭中遗留下的问题也会直接表现在新生家庭中(《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David S.Freeman)。
父辈:追求成功的一代
当我们谈到中国的家庭问题,尤其是我们目前这一代人的家庭问题,必须从我们这一代“特殊”的父母和青年本身说起。
当代大学生的父母的年龄大约为45-50岁,出生于1970年-1975年,他们是经历了巨变的那一代人。他们不是纯粹的旧,也不是纯粹的新,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物质生活渐渐走向开放,走向新式的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还存留有旧式家长的残余(当然,这种情况在如今年轻的父母身上也并不少见。),他们不曾接受过较成体系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较为粗放,他们不认为自己某些日常行为对子女有什么伤害。
小部分父母没有接受过系统完善的教育,仍然保有性别歧视,“香火”等落后的观念,由此引发的差别对待和家庭暴力,以及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于青年的损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女性与同性恋者,他们往往因此收到家庭的排斥,同时又被自己的负罪感折磨。
大部分父母很难逃开时代的特殊背景,他们不善于言辞,不善于表达自己对于子女的担忧,而往往表现为极其强烈的控制欲望,希望建立自己强硬的家长权威。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可以算作传统家长制的残留。
而另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将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梦想移交到没有选择权力的子女身上。他们在子女的身上,找那个完成了梦想的自己。
强大的控制欲望与“继承者”观念使得我更愿意把我们父母的一代称为苛求成功的一代。强调成功,强调竞赛,强调输赢,这无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也是当代教育的通病,正如龙应台在《跌倒》一文中写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骨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子女:追求自我的一代
大学生这一代人,往往被称作是脆弱的一代,也有人言辞委婉说他们是敏感的一代。
的确,当代青年中心里敏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对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恶意更加在意也更加敏感。甚至说,别人一个眼神,他们都会为此思索许久。更何况,对你做出负面评价的是你最信任的那个人,父母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刺伤他们的剑。在家庭交往中学会察言观色的人的家庭生活确实是可悲的。
另一种情况,也是我更想提到的情况,我们的青年人对于父母口中的“成功”的追求欲望在不断降低,或者说是审视“成功”这一定义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成为了“佛系”的一代,或者是追求自我的一代
父母口中的成功,往往是房车工作婚姻孩子一应俱全,这是父母眼中成功的定义,更倾向于一种向外人展示的家庭幸福和美满。但是,当代青年对于“成功”的追求往往更强调自身的价值,婚姻和孩子等条件不再成为对他们有强吸引力的条件。近来,社交网络中往往将有没有猫戏称为审视成功的标准,就从侧面反映了这一价值观念的变化。
两代人价值观念不同才是家庭中争吵的源泉。而误解在拐弯抹角的说话习惯和方式中不断加深。
中国原生家庭就是一个相互绑架,相互伤害的死循环。
仇恨与负罪感:有和解可能的未来
大谈原生家庭的目的并不在于激起大家的愤怒,或是离间我们的家庭。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包括我在内,我已经见到很多同龄人在被父母伤害,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评价,皱起的眉头等等,哪怕父母对此不以为然。我也感受到,也亲身经历过在怨恨与负罪感之间挣扎的矛盾和无力感。
要把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互相伤害的困境解决,就必须把恨意摆到台面上讲清楚,讲明白。我们就是太习惯粉饰太平,太习惯和和睦睦,所以才会既没有释放恨意,亦没有消除负罪感。
你要认识到,你爱他/她,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父母,不是因为你们之间有某种血缘相连,也必不能因此认为他/她给出的一切都是对的,把自己从负罪的圈套里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吵”,你只有把你的恨意讲出来,把你受到过的委屈,深夜里舔舐过的伤口展示出来,把盖在扭曲关系上的伪装撕掉,你才有和解的可能。
一个美好的家庭不应当是永远和睦的,它应是在争吵中,寻找平衡的。
WZF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