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们聊天,一个朋友无意间说我“敏感”又“好强”,我一脸懵逼,敏感当然是我的代名词,好强是怎么回事?当然我并不认为她说的对或者是错,但能掀起我心中的涟漪,那么我就不能忽视它。当然每个人对“好强”的理解,和“好强”背后的原因都是不相同的。
那一瞬间,脑洞开了,我15岁离家之前的娘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她内向、害羞、好强、挑剔、焦虑、慌张,她好强――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不如人,当年我除了考第一别无选择,除了考第一,考99分也只会被盯着那个输掉的1分;她慌张――每当我生病,她就陷入恐慌,并且母爱被强烈地唤醒,如果问我对“好妈妈”的记忆,我一定会说,那个把我从死神那里一次一次抢过来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就这一点,足够我感恩一辈子,也因此筑起了我的基线(这是我重新生长的起点)——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死。
在娘身边的日子,由于家庭的张力,我很压抑,压抑到对关系没什么信任,压抑到初三抑郁,高三抑郁,产后抑郁,对我来说,抑郁有很多好处,它把我独立了,让我把自己和他人分离,一次又一次的警醒中找寻自己的方向,并且逐渐以自己的姿态立于世。
活至今日,有很多线索,人人也都是如此。
被长期灌输“你只能考第一”这样的歪念后,没能考第一的时候,小心脏就会被强烈地扰动了,不简单是嫉妒,可能还有恨,因为“你剥夺了我生存于世的资格”,当时感受真的如临绝境,或许在内心,有一个声音总在提醒我“你没能得第一,就没有资格活着”。后来在成绩之于,我开始学会羡慕嫉妒别人除了成绩以外的优点(那会认为自己除了不太重要的成绩以外什么也不是),后来逐渐欣赏和喜爱,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嫉妒——羡慕——欣赏,这也是一个人格逐渐健全的过程,我缓慢的自我生长,其实我是因此而骄傲的。
上文提到“不太重要的成绩”,可能小时候有点小机灵,混班级第一很容易,“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这种事与我无关,心思从来也没在学习上,至于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或许是现在人常说的:人飘在空中,还没有落到地上。这时我想到我现如今经常会在群体里感到紧张,尤其是需要说什么做什么的时候,可能也与此有关,不清楚自己在人群中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在人群中是什么样子,所以紧张焦虑。或许“好强”是因为我想成为的样子和我认为的自己的样子差距遥远?
“有一类人,有自己的个性,想独立,有挣脱社会引力的欲望,却必须背负压力勒青全身的伤”。“做自己”太像口号,追求独立和劣根的趋同性发生了无数场战争,这条“做自己”的路上还是任重而道远。但幸好,路上还有风景。
――Ouisa,20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