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海边小城曼彻斯特的悲伤故事,父亲的过失引发了一场残酷的火灾,如一个狰狞的魔鬼毁灭了两个幼弱无辜的孩子,悔恨的父亲,悲痛的母亲,突如其来的横祸使原本温馨的生活面景瞬间支离破碎,父亲Lee的精神世界也由于撕心裂肺的痛苦和钻入骨髓的自责而土崩瓦解,那场夜间大火的火焰长久地在他体内熊熊燃烧,无情地侵蚀着他的生命与情感,给予他与他未来生活以无尽的折磨和黑暗。
整部电影的故事简单干脆,一场过往的事故,一个当下的葬礼,通过回忆与倒叙使得这两个事件和谐地完成叠合叙述,平稳暗淡的娓娓道来的表面之下是血肉模糊的痛楚与悔恨,随着故事的叙述,电影开场Lee的颓丧与暴躁的表现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尽管这解释太过沉重和残酷。电影表达重心在Lee这一生都可能没有办法释怀的痛与悲,他或将这样毫无希望漫无目的地在黑暗里磨过他将来的日子,一天天地丧,每一天都是灰色的绝望,沉溺在洪水般汹涌的悲哀之中,直到死亡剥夺他的意志与呼吸,以决绝的方式消灭他的痛苦与回忆。
这是一部以表现情感为核的文艺电影,没有丝丝入扣的情节或跌宕起伏的剧情,台词简练画面清和,以一种简洁明净的镜头向观众传达极致失落的丧感,甚至还穿插着一些舒快的笑料。导演并不试图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以Lee的视角来表达电影里Lee所承受的苦痛,相反,他采用平静清欢的叙述画面以生活的视角来还原Lee的颓丧与失落。实际上,这或许才是生命的常态,“沉舟侧畔千帆过”,独自承受伤痛的Lee,喧闹生存的芸芸众生,众人的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悲痛而改变面目,改变的,只是你自己的世界。Lee精神的坍塌,让他身处喧哗热闹的世俗之中却依然只有四面来风的严寒与孤寂,他从原本开朗活泼的性格转变为如今的孤僻冷漠,每个人都向他伸出援手但他依然无助而彷徨,生活的意义似乎已经永远地失去了。Lee与前妻Landy的那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曾经一起经历了那个恐怖的夜晚,一起承受了巨大的丧子之痛,再次见面他们心绪复杂,千言万语却不知怎么向对方倾诉,只是磕磕绊绊一字一顿地彼此局促,哽咽,流泪,急促,躲闪的眼光,想要直面却又不停地回避。这段场景里,Lee几乎没有说过一个整句,实际上,整部电影里,Lee的语言一直都是断断续续表达不清,他语无伦次地想要表达自己,但这几乎不可能,他不可能安心地回忆,不可能安心地生活,不可能安心地原谅自己重新回到这个世界。
不同于以往伤痛主人公在得到外界温暖后重获生活信念的治愈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一反套路,用其冷酷又真实的色调残酷展示了人类生命里所存在的不可痊愈的痛楚,这种痛楚如何深刻又永久地改变了一个人的面貌与言行,灵魂因为恐惧而蜷缩在身体的深处,从此他陷入黑暗与寒冬之中,当世界变换着它四季斑驳的色彩,他的天地却是永恒单一的灰白,没有欢乐也没有希望,如同麻木的形体游走在喧哗的凡尘,却在这凡尘里再找不到他投落的影,因为他从不被阳光照耀。但丁《神曲》里《地狱篇》中,地狱的入口处写着“从这入,放弃所有希望”,Lee便是这样透彻的悲凉,生活于他而言恐怕只剩彻骨的严寒。
影片对于悲哀的表现令人赞叹,Lee在火灾现场由一开始超乎寻常的冷静自持到后来的激动自责,那种呆滞沉默之中所深蕴的悔恨与痛苦比起锤天顿地的嚎啕呼喊更加使人心痛,也更为真实。佛经里有“大悲无泪”,Lee在一开始面对家亡子死的人生大悲时所表现的麻木迟缓正是他在突面悲剧时产生的不可置信的怀疑和深入骨髓的悲哀让他手足无措,在这种重面前,所有的言语和眼泪都变得太轻太轻。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大悲的故事,但没有撕心裂肺的控诉、梦魇和泪花,没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关于悲痛关于伤心的必须元素,但整部电影所传达出的,是一份浓重的悲哀,每一个镜头,都在哭泣。像古诗里所说,“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