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中休息,见到的、听到的都与平时不同。
【做一件简单的事】
收拾新寝室,简单却琐碎,稍不留心便盲从于自我愿望,想把所有细节的都做了。
而有限的时间精力又在不得不让自己保持清醒。于是,问自己什么更重要?搬家的目的何在?
梳理逻辑,本身并不会对后续任何事情有任何效率上的提高,动作不会变快、物件也不会自动变得整齐,但最终让我按计划时间完成,准时赴约吃完饭了。
“睡觉场所和晨间学习”是新住所的主要功能,那么一个个突破,不做太多支线的事情就好。
这似乎又一次提醒,工作和生活中要思考做事方法途径,也要时刻关注在做的事是否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元兄】
研究生时期的朋友北上读博去了,平时安分的他,在1年多工作的洗礼下,多出了几分焦虑。
或许是之前的不如意,少有通话的我们突然来电话,交流了很多最近有起色的生活。如此建立的自信心,也让他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更多尝试的想法。
读博之余,想搞副业挣些钱、想创业为自己创造出路(不得不说项目的方向很靠谱)。
好吧,并不孤单,身边很多人这样。这样焦虑……焦虑已被名校架起的人生在未来不能成功。包括自己在内,身边有太多人被如此禁锢,这种副作用,让人变成了单线程的机械,不前进就是后退,两个方向你只能选前者。
【审视思考】
与元兄交流中得到的意外收获是,加深运用了一遍价值观,即思考更重要的是什么。
环境监测,直接会联系到评价指标与标准,却忽略了监测的根本性目的,即不同情况下生态环境所受的影响。因此,监测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给出的评价结果,可以是更为直接而判据。
常规的理化指标及评价标准,是想到监测的直觉反应,但直觉有事会误导我们。如白岩松讲座时所说,“凡事想到的第一个方案不要用,再想一个,往往更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