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觉察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抗拒点?
什么是抗拒点?举个例子。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问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A学生手举的又高又快。B学生看着老师,在犹豫到底举不举?C学生把头埋得低低的,都快掉进书里去了。
在这里,抗拒点是你为什么不敢举手?抗拒点就是面对同一件事,别人肯做你却不肯做的心里产生的抗拒的感觉。
很多人觉得这是小事情,举不举手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到了社会上,这件小事会演变成什么样呢?
在开会的时候,老板让员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A员工很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和老板探讨了起来。B员工犹豫了,说还是不说?C员工心里默念千万别叫到我,千万别叫到我。
所以,A同学成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A员工成了老板眼中的好员工。
内心为什么会出现抗拒点?
根源在于三大限制性信念
三大限制性信念是没可能,没能力和没资格。
第一次A同学回答的很完美,当他的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们欣羡的目光的时候,可能知道一部分答案的B同学会想只有完整的答案才会得到表扬和赞同(没能力),长此以往,变得越来越犹豫。完全不知道答案的C同学会想我一点思路都没有,一点都比不上他(没可能),长此以往,C同学就给自己贴上了自卑标签,不断给自己心里暗示,说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资格)。
如果问到A同学,你如果在不知道答案或者知道的不全的情况下,你会举手吗?
A同学的答案是肯定的。
A同学说,我举手未必就是我知道完整答案。当我知道部分答案的时候我也会举手,因为这样老师和其他同学就会帮我补充答案,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完善自己的思维,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家帮我完善答案,我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所以记得特别牢,这是让我进步的过程。当我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我也会举手,谢谢大家给我多一次关注,多一次信心,多一次鼓励,让我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大家试错,至少能帮忙找到回答问题的方向,为大家铺路。积极主动的信念让我勇往直前。
那么,你想做哪类同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