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录音整理)
国可灭,史不可灭。每当王朝鼎革,新的王朝总会为旧的王朝修史。不过各位不要担心,虽然曾经是对手,是敌人,但新的统治者一定会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为前朝修史。元人陶宗义也说过,前代之史,必修于异代之君子。如此说来,《宋史》也一定是元人修的了。但是问题来了,元人先后灭亡了几个王朝,就都得为他们修史。事实是,一直拖到元朝末年,在脱脱等人的主持下,才完成了对《宋史》《辽史》和《金史》的修撰。不过他们并没有敷衍,因为单《宋史》就为两千多人做传,是二十四史里面体量最大的一部史书。我们今天要讲的《陈禾传》,就选自《宋史》。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史传文往往一开始就来一个判断句。和现在不大一样,古人喜欢使用“者”“也”等虚词构成判断。有时候者也两字都用,如“甲者,乙也”,有时候只用一个字,如“甲者,乙”“甲,乙也”,有时候甚至两个字都不用,如“甲,乙”。举个例子,《史记·李将军列传》一开始就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按照刚才我们说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用四种方式说出来:“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李将军广,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广,陇西成纪人”,都能构成判断。
“元符”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他有一个锐意进取立志变法从而把局面搞得一团糟的爸爸宋神宗赵顼。还有一个野心勃勃垂帘听政死不放权的奶奶高滔滔。赵煦九岁登基,它的御座和高太后相对,所以每天上朝文武百官向高太后下跪时,他就能看到一大波官员的屁股。可能太过压抑吧,他二十四岁就因病死亡了。当然,他身后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皇帝,就是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
辟雍就是太学,最高学府,也是古人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
历朝历代,御史的名目很多,但基本都是监察百官的。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这段话里需要强调两个字,一个是虞,一个是格。
以戒不虞,大家可能大致能想来是以防不测的意思。那虞这里当料想讲。这个意思其实我们早就学过了,《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那一节,楚使者对管仲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那不虞就是不料想。我们还知道有个成语叫尔虞我诈。语出左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这里很明显,虞和诈是一个意思,都指欺骗。还有,无冻馁之虞中的虞,咱们一推想,就是忧虑的意思。那现在总结一下,虞我刚才讲了几个意思?第一,料想;第二,欺骗;第三忧虑。
格的意思不好办。我们需要通过文意去理解它。文中陈禾向皇帝建议的事皇帝答应了没有?显然没有。那他的奏章“格不下”,一定是被搁置下了。联想到成语“格格不入”里面的格,是阻碍的意思,我们这儿理解成搁置是能说得通的。另外我要强调,成语里面往往保持了一个字在古代的意思,我们阅读文言的时候,不明白有些字的意思,可以去成语里面寻找。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
正言老子就说过,正言若反。但这明显不是指正直的话,因为前面加了一个左字,就一定是官职名了。有左正言肯定就有右正言。在宋朝以前,正言不叫正言,叫拾遗。那拾遗是干啥的?啊,拾破烂的?亏你们想得出来!拾遗是劝谏皇帝的言官,同样也有左拾遗右拾遗。
给事中也是官职名,古人讲,给事殿中,以备顾问。在宋代,是用來处理门下省日常公务的。至于俄,大家都知道,是不久的意思,而除,是任职的意思。
胥用事,也不好理解。《促织》里有句话叫“里胥猾黠”,这个胥是小吏的意思。胥还有个“全、都”的意思,这儿,咱们引申一下,怎么讲好?对!一起。童贯和黄经臣一起专权。
缙绅指插笏于带。缙也可以写成提手旁。可能官员的笏板并不一直捧在手里,有时候也会插在腰带上。后来缙绅就代指士大夫。
“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这儿有一件事需要大家注意。陈禾由正言转为给事中,意味着他由言官变为处理日常行政的官员了。现在奸臣当道,正需要他向皇帝说话的时候,却改变了职责。所以他要趁着这个空当,抗疏弹劾童贯等人,不然,“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他说黄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依靠着皇帝的宠幸专权,并向同事夸耀,说国之诏令,皆出其手,皇帝将要用某人,干某事,大家都不信,结果诏令下来了,果然如此。所以陈禾说,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不能让宦官参与。其他简单,黜幽陟明需要说一下。黜是罢免,陟是提拔。幽和明,形容词做名词了,指昏官和清官。他最后建议把这些坏蛋流放到远方。
下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话还没说完,皇帝生气了,拂衣而起。陈禾不让他走,“引上衣,请毕其说”坚持让他把话说完。结果劲使大了。皇帝的衣服被扯下来一块,就惊呼:“你抓破我衣服啦!”这祸惹大了,结果陈禾的话说得特别方巧:“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说陛下您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为了国家大事,一定不会在意这件事。这就让皇帝不好生气了,并作出为国日夜操劳的样子说:“卿能如此,朕复何忧?”而且内侍让他换衣服,他坚决不换,说要“留以旌直臣”,穿着这破衣服来表彰正直的大臣。
“初,陈瓘归自岭外 ,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陈灌打发儿子向陈禾学习,结果这孩子也学了一身正气,居然去告发蔡京,结果被“执诣阙”,执,抓起来,诣,到某地去,阙,宫阙。没想到审理这个案子的是老对手黄经臣。黄经臣“莅其狱”,并下檄文上陈禾对证。陈禾承认有罪,对这一点别人不理解,他说:“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可见他主要的目的是为贤者分罪。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知广德军,知啥意思?知县、知府、知州,对,大家推测出来了,知就是掌管的意思。你看,后面“知和州”就是做和州知州,掌管和州。
“遭内艰”,就是丁母忧。那丁父忧呢?就是外艰。古人父母去世都要守制,一般是三九之数,二十七个月。这倒好,可以休息休息。可有些人在仕途最关键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守二十七个月。回来啥都跟不上了,又得重新开始。刚有点起色,母亲去世了,再守二十七个月,这辈子也就完了。当年张居正在内外交困政敌虎视眈眈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大家都高兴坏了,以为张居正这回要回家丁忧了。结果他耍无赖,不去,让皇帝下旨夺情,以此告诉大家,不是我不想去呀,是皇帝不让我去。
再看。“王黼新得政”,新人掌权了,可陈禾瞧不上他,并说“安能出黼门下”,并“力辞”不去。不去也行,“改汝州”,但他“辞益坚”,说饿死都不去。这就让王黼怀恨在心,“闻而衔之”。他哥哥陈秉时做寿春府教授,他就去那里侍奉哥哥了。
后来你看,童贯领兵路过此地,想要拜访他,他不见,送礼,他不收。这让童贯非常愤怒,“归而谮之。”谮啥意思?就是诬陷。结果皇上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难道你容不下他?这一段划线句子的翻译比上一次要简单一些。咱们看,谒不得入,想拜访不能进门;馈之不受,送礼他不接受;归而谮之,回来就诬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