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毛巾发展史
最初,毛巾是由手帕发展而来的,在世界范围内,帕的形成都早于巾,并且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说最早的帕诞生于古埃及民间,是用浦草编织的,可以试去汗水,也可以遮挡刺眼的骄阳。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则先进了许多,当时的手帕用亚麻布制成,并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这时的帕已不再是单纯工具,人们外出时常把它塞在腰带里作装饰品,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有了成熟的纺织工艺之后,手帕终于开始普及,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贵妇使用厚重的脂粉化妆,经常手帕染得五彩缤纷,彩帕由此诞生,并风靡一时。那时的贵妇更是把手帕当做优雅和高贵的象征。
而在遥远的东方,日本妇女使用手巾作装饰,无论点茶还是插花,一块精致的手巾是必不可少的。它也代表了日本细腻纯净的一面。
英国是最盛产绅士的国度,英国的男性对手帕的重视程度也超乎寻常,他们通常会把手帕插在礼服口袋上面,以显示他们的绅士风度。
最有趣的是法国,以前欧洲上流社会的手帕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形状五花八门。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时,皇后玛丽亚痴迷于手帕,尤其对正方形的手帕情有独钟。于是路易十六在1785年定下手帕为正方形的规矩,而沿用至今。
随着手帕的装饰作用逐渐取代了实际作用,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便利实用的日常用品,终于在1811年,法国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毛巾。可是这也不是平民百姓用得起的,因为它完全用蚕丝织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于纺织技术的变革开始的,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使棉纺织业突飞猛进。1848年,严谨的英国人生产出了棉纱毛巾,终于使毛巾逐渐普及。
但当时的生产水平远远赶不上大众的需求,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美国人率先开始了对毛巾的大规模生产。毛巾也由此进入寻常百姓家。
西风东渐,毛巾渐渐传入了当时被称为东洋的日本。1894年,日本开始自行生产毛巾,并销往当时的中国。毛巾也渐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中国毛巾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清光绪,民国和新中国建立后三个时期。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毛巾工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度占领国际毛巾市场70%的份额。后来由于国际势力的经济封锁,加上国内毛巾企业恶性竟争,大量毛巾企业纷纷倒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毛巾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彻底改变了毛巾企业的形象,抓紧量,讲诚信,创品牌,毛巾企业又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将纺织业之类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和印度人口大国,现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毛巾生产基地。中国毛巾工业凭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水平,享誉国内外。
中国毛巾历史沿革
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帕”,并且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汉乐府双壁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的“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兰芝手中的“手巾”就指手帕,中国古代女子也多以手帕传情
从手帕到手巾的改变大约始于汉代,巾与帕不同,巾是以男性用品的身份出现的。男性在从事劳动等活动时,出汗的部位已不仅仅限于脸面部,还有脊背,胸膛等地方,小小的方巾己满足不了要求,而且劳作的双手不方便抓捏巾帕,所以出现了用厚布缝制的长巾,不用时可随意搭在肩上,挂于颈项或别于腰间。挂于颈项的巾在肩挑,推车时还可用作扁担或车袢的垫布,以缓冲压为,减少劳动工具对肌肤的摩擦。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竹丝装在一个特制的套筒中,俗称“剑壳”,用剑壳给织物起绒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起绒技术。经过剑壳处理得到的织物毛圈规整又丰满,而且厚实柔软,吸湿能力大,成为日后毛巾的样板。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发掘中,就出土了不少经过起绒处理的织品,如绒圈棉,它是最早的起绒织物。
我国古人对面部清洁也非常重视,盬洗架是一种特别的古代家具,他独特精美的外形工艺引起了不少收藏家的青睐。
1900年,两个精明的上海川沙县人张艺新,沈毓庆动脑筋,与土布机为基础成功改造出毛巾木机,后来在川沙县的沈宅内创建了第一家毛巾厂,经纪毛巾厂,上海川沙也就成了中国毛巾生产的发源地。可是,那时的中国依然没有自主毛巾品牌。
直到1912年,三友实业社组建了一个全工序的毛巾,生产企业,并在全国和港澳地区及其新加坡设有36个发行所。三友实业社是我国第一家自纺,自织,自染,自印,自销的毛巾联合企业,他说生产的三角牌毛巾是我国的第一个毛巾品牌。
当时日本的铁锚牌毛巾稳稳占据着中国市场,上海三友实业社励志与日本铁锚牌毛巾为竞争对手。1916年,沈九成到日本毛巾工厂考察学习铁锚牌毛巾的生产制作工艺,回国之后又去了安徽合肥大临河洪远记毛巾厂学习制造毛巾工艺流程,并在生产实践中建立起一套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三角牌毛巾得到极佳的社会反响,广受消费者欢迎。
三角牌毛巾从此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畅销国内外市场,伴随着三角牌毛巾在消费者中的声誉鹊起,其竞争对手日本铁锚牌毛巾受到沉重打击,1924年,最终被三角牌毛巾挤出中国市场,此役成为中国早期家用纺织品企业成功品牌营销的典型案例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毛巾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纺织工业十分落后。
旧中国的纺织工厂大都集中在少数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等。纺织原料,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官僚资本和外国垄断资本占有主导的支配地位。
为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在党中央的带动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推动纺织生产,一个以棉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链在全国逐步形成。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纺织机械方面能够生产成套棉纺织,印染,针织和其他产品,毛巾制造业又焕发了生机。
改革的春风为毛巾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契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毛巾工业凭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外贸出口飞快增长,大大促进了我国毛巾工业的迅速发展。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毛巾产品已经成为家用纺织品的新贵一族。宾馆,餐饮,旅游,航空,铁路等部门对毛巾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社区生活的改善,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假日经济”的日益繁荣都增强了对毛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