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作为春节档的一匹黑马,票房蹭蹭的涨到了五十多亿,看过的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可谓是两级分化。有人说,刷了三四遍,感动哭的不行不行的了,但也有人说不过就是加长版的小品,剧情也是老掉牙的套路,没什么新鲜。
其实这部影片,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非常优秀的影片,在喜剧效果的制造上有点牵强,中间部分显得有些散乱甚至无聊,只能靠各种小品式的梗塞满时长,虽然观众都知道故事的主线是“穿越后的贾晓玲想让母亲开心”,但沈腾、许君聪、潘斌龙、冯巩、乔杉等人的表演更多只是贡献了笑点,没能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虽然这样,但影片所要表达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以及母亲对子女包容体谅的大爱却深深的打动了作为一名母亲的我,对于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精彩的反转,包容的母爱
熊孩子贾晓玲从小就没给妈妈省过心,读小学的时候“拉裤裆”,读初中表现不好被叫家长,别人家的女儿在国外读大学、当导演、月薪八万。而她只能拿着造假的大学通知书,还在升学宴上当场露馅。但母亲并未因此而过多责备,反而是一次次地包容女儿,这种无条件的爱即使在血肉亲情之中也同样非常难得。尤为精彩的是,电影在最后阶段贡献了一个精彩的反转——当观众都以为主线是“穿越后的贾晓玲想让母亲开心”的时候,贾晓玲突然意识到眼前的母亲其实也是穿越过来的。这个反转让母女的亲情再度升华——不再是女儿单方面的报恩,而是母亲知道女儿回来报恩、想方设法配合女儿。也就是说,穿越后的母亲再一次包容了“不成器”的女儿(贾晓玲数次“让母亲高兴”的尝试几乎都是失败的),只此一点,《你好,李焕英》的剧情设定就比《重返二十岁》高出了一个维度。
“子欲养而亲不待”
《麦兜响当当》里,麦兜妈妈有一句台词:“妈妈在外面其实也不是一头成功的母猪,我每天四处奔波从早到晚,回到家最开心最开心的就是能做一顿好吃的,看着你吃的样子。这个是我能够给你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幸福。所以如果你以后再也不吃妈妈的鸡,妈妈再也见不到你吃鸡的样子,那妈妈的一切就没有了。”
作为子女的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父母的幸福应该是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好衣服,是大房子,是昂贵的营养品。所以我们去加班,去挣钱,去买大房子,去买东买西,然后一股脑的扔给他们。我们太忙了,忙到整年整年的不回家,忙到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给父母的上一通电话。有时候殊不知那通被忽视的简简单单的电话,忙里偷闲抽出几天回趟家,可能才是父母认为最大的幸福。我们一直努力的提供我们认为他们想要的,却往往忽略了什么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这是一个永远的对立的矛盾。但最终妥协的一定是父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陪伴可能会成为我们的阻力,所以只会选择牺牲掉自己的想要,给予我们成全,就像剧中那个陪贾玲在演戏的年轻李焕英。
望子成龙的“中国式”家长
当今社会,同样也存在着大量这样的家长,有些父母把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压在孩子身上,却未曾想过孩子开不开心、快不快乐,都把孩子视作自己二次圆梦的道路,“成龙成凤”是他们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由此衍生出的,是父母对孩子无穷无尽的控制。从学习到社交、从专业到人生道路的选择、从朋友结交到恋爱的对象,无时不刻埋藏着父母的影子。许多父母害怕孩子误入歧途,从方方面面控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过度的控制使孩子丧失梦想,迷茫未来,在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无法独立作出选择。
“我的女儿啊,我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了。”我不求你有大出息,不求你能光宗耀祖,不求你成绩赫然,不求你追逐优秀,我只是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开心活在世上。这份深沉、隐忍、默默付出的母爱,如清流、如泉水流淌心间,让人感动。希望我自己以后对待孩子也能豁达一点,宽容一点,不要急躁,慢慢的陪伴他长大。
感人语录
1.“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2.“我以后肯定有出息!”
“那肯定的"
“那你得等我”
3.“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因为妈生了你呀”
4.“你说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过”
5.“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知道”
6.“如果我妈当年生的不是我,她应该过的比现在幸福吧”
7.“她不仅仅是我的妈妈,她还是她自己”
8.“那咱年纪小为什么还能跟哥哥姐姐们一个班呢?是因为我女儿最聪明了,是不是”
9.“妈,我现在是个喜剧演员,好多人喜欢我”
“妈知道”
10.“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经是个花季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