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4. 妄想
头脑或者念头的第三种罪,是妄想,或者说妄念。通常而言,妄想是指向未来的。如果把妄想的反过来,换成正向的表述可能是“正念”。“正念”,是近年很火的一个概念,我想其中重要的核心是“活在当下”。当然“妄想”的含义要更广一些,这里单就人们对时间的观念来说,“活在当下”和“妄想”是相对的。
活在当下,意味着放下过去,接受现实。全然的接受现实并真正去采取行动。与其去担忧未来,或者一味痛悔过去,而沉浸在各种妄念中而忘记生命真正的意图,那么一切的美好都会与你擦肩而过。这或许看起来是正确的废话,但尝试做过正念、冥想的人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有多少妄念啊!
当下就如同火车车厢与车厢之间那一个短短的缝隙。你必须让念头的车速慢下来,才能够慢慢看清楚这个缝隙,然后慢慢扩大这个空间,并常驻于此。观察念头的升起和落下,注意两个念头之间的空隙。就像泰山禅院的丁愚仁老先生说的一样: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好。
妄想也和时间观念相关。
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曾经研究过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对时间的观念:很多文化是关注过去的,他们将过去放在自己的面前,当他们看向未来时,他们看到的其实是过去经验所投射的结果。就像《小王子》当中描述的酒鬼的故事——酒鬼每天醒来,就痛悔自己为什么要喝酒,一味自责而再也受不了良心的煎熬,然后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再喝个烂醉。
你和时间的关系是如何的?你的眼前看到的是未来?还是过去?还是当下?
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哺乳动物是没有关于过去未来的念头的。它们当然有长期记忆,但是除非再次遇到相应的情境,否则过去的记忆不会形成对它们当下的干扰。比如你曾经不小心踩到过邻居家的狗,那么这个狗会记得你和被踩的事情,但是除非它再遇到你的那一刻,才会想起去躲开。其他时候,这条狗并不会一直记恨你的。
而拥有想象力的人类呢,不仅会记恨,还往往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或者糟糕的预期中,要没就是滞留在过去没办法走出来。因此享受当下这件事,原本是“情绪脑”的本能,却变成了人类的奢侈品。
而教练在对话之中,是需要保持觉知的。教练首先也要觉察自己和时间的关系如何,从而有效调整,用呼吸,或者观念等方式让自己先回到当下来。
另外,教练需要放下对结果的设想,放下对“自我表现”的担忧,不去想这段教练对话究竟能不能成功。而是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在客户身上,保持敏感的觉察和清醒的位置感,享受对面的这个人,享受聆听和对话的每一分每一秒。
要在当下的觉知里,感知客户正在生成的未来。
当下,意味着扩展自己的觉知,进入无边无际的整体意识;
当下,意味着真正站在教练的位置,保持开放的好奇心,将注意力的光放在对方的身上;
当下,意味着摆脱时间的束缚,真正拥有时间的能量……
站在教练位置上,真正能够保持全然的接受的善意、保持灵活的流动性又能够专注于当下,用好奇和接受去聆听,用真诚的善意去关注,开放觉知,着眼当下,平静而温暖。我相信即使不用很复杂的技巧,也能够使教练产生最大的效用。
如果要进入这样的状态,哪些方式可以支持到你呢?
5. 自我修炼
很多人告诉我,教练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每天的修炼。做教练,其实不仅仅是在做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在修炼自己。“成人达己”,这是许多人的教练使命——这也正是所有助人职业内在满足感的所在。
但也有人从此走入另一个极端。在发生一些事情感到愤怒时,告诉自己“我是教练,我不能生气。”或者说“对方是OK的,我不要跟他计较……”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里请对号入座)。回到前面说的非二元性,当你将“教练”这个身份独立起来的时候,是否已经和很多其他的身份二元对立起来了呢?“教练”难道不是个普通人?“对方OK”,你难道不OK?你生气难道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它背后难道没有积极的意图?
在神性、人性、动物性中间保持平衡,不断完善自己在“刺激—反应”中间的心理空间,我想这是自我修炼的重要目的吧!对教练理念的思考,也得放下分别、妄想和执着,才能一层层顿悟呢。
留意自己什么时候太松散,又什么时候太过用力了呢?只有你真正地放松下来,客户才能真正放松。
自我修炼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当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开始这样做。这是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作用。
当我在玛丽莲老师还有其他大师身边的时候,就非常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些旧日的愤世嫉俗一点都没有了——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而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智慧,相信人类的善良和光明,我想这是跟随好老师的意义,更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尽力成为更好的人的意义所在。
好老师也好,禅宗大德也好,好教练也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在映照他人,用愿景的光亮去召唤人们内心的美好。而在我们看不到的远方,在我们已经消失的未来,这火把仍会传递下去,永不止息……
我想这是用借来的这一段永恒,这一段人生之旅,能够做的最好的事。
欢迎大家关注、在看、转发,或者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和收获。
【在探询中】微信公众号是杨兰Rebecca Yang的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发布跟专业教练成长和个人生命探寻的相关文章。我会分享原创,碰撞观点,共同探询。
To
be in inquiry.
有次听到一位老师讲这句话,大为震动。就在探询之中,在问出问题的状态里。坐在问题之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答案或许会慢慢浮现?又或许,会有更多问题问出来?不管怎样,就安在探询的状态中,或许,总会有一条路,在一步一步的问题之后,走出来。
世界上的答案,谁对了,谁又错了呢?或许,更重要的,是问对问题。
杨兰 Rebecca Yang
走在探索路上,细嗅美丽花朵
认证专业教练\培训师\翻译\写作爱好者
业务联系yanglanyouxiang@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