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欢迎转载分享 盗文抄袭必究!
大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吐蕃以唐廷毁约为由,举兵二十万前来进犯。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大军在唐泾州叛将高晖的指引下,深入关中、直逼长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率军拼死抵抗,杀敌甚众,无奈兵力有限且伤亡极大,无法抵抗蕃军铁蹄,长安宣布戒严!
唐代宗李豫见形势紧急,便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同时诏令长子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大将郭子仪为副元帅,但因兵力仓促难以调集,郭子仪身边仅二十骑兵伴随。十月七日,吐蕃占据长安,曾经万邦来朝、象征着大唐帝国崇高地位的都城长安就此沦陷。
一、长安沦陷前形势
作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长安城为何如此轻易被攻陷?其原因与“安史之乱”不无干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发动叛乱,叛军兵马彪悍,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承平已久的中原大地转眼成为荒芜之地。直至唐代宗宝应二年,伴随着史朝义自缢身亡,这场历史七年余两月的人间浩劫才得以彻底终结。
平息“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的李豫,在宝应二年继位,是为唐代宗。代宗挟平息叛乱之威,对边境强敌吐蕃一改肃宗一朝的绥靖政策,决定再次以强硬措施相与对抗,史载:“冬末,唐廷皇帝崩,新君立,不愿再输帛绢,割土地,唐、蕃社稷失和。”
然而对于唐廷而言,安史之乱所导致的危害远未结束,后遗症频频发作。战争过程中,唐廷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将军镇大权尽数下放,随着战争结束的是一群兵强粮足的地方军阀的崛起,唐廷此后百余年都不断和这些试图割据的藩镇进行着抗争。
这种不利形势下,唐代宗在未能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下只能遣使赴吐蕃和议,但又因初登大位一心筹划解除将领的军权,而对吐蕃的军事威胁视而不见。此时已经被撤职入朝的郭子仪就多次警戒代宗:“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备”。
代宗一方面有自己的小算盘,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京西北几乎无军可用。由仆固怀恩所率领唐军主力在平定河南、河北叛军之后,就因唐廷的不信任相互间产生极大矛盾,甚至不听诏令留驻河东。另一尚能听从朝廷调派的名将李光弼因正平定江淮地区的袁晁农民起义,一时难以离开防地。而京城之内所谓的“六军”兵力空虚、战力孱弱,甚至作乱犯上,难以正面抗衡吐蕃所率二十余万蕃羌联军。
二、长安沦陷之惨状
所以,当吐蕃渡过渭河之时,长安的沦陷便毫无疑义了。广德元年十月七日,吐蕃占据长安城,大唐王朝曾经最为繁华的都市再次遭遇劫难。
唐朝虽经七年安史之乱,但长安城相对于处于寒苦之地的吐蕃而言仍然是富庶天堂。吐蕃明知占据长安城难以长久,便纵兵大肆烧杀劫掠,唐廷都城府库治所所存银粮被洗劫一空,长安城富裕百姓家被焚毁抢夺无数,史称“长安中萧然一空”。
此外吐蕃也并非印象中野蛮无知的民族,他们知道一时占据长安并非长久之计,便找来唐朝宗室、武则天第二子章怀太子之孙李承宏,将其私立为帝,改元建制,分封百官。同时因为这个傀儡政权的存在,大肆劫掠的蕃军也未破坏李氏皇家建筑。
目睹长安沦陷后,唐代宗别无他法,将一切军政大权交由名将郭子仪。郭帅一路收揽散兵流勇,于商州集结众军,分遣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羽林军使长孙全绪等率军万余人为前锋,同时命禁军猛将王甫潜入长安,鼓噪以惊骇蕃军。
在郭子仪的筹划之下,此时唐廷都城附近所能调动的军马几乎全部集结在长安附近,吐蕃担心唐军势大,在占据长安城十五日之后便徐徐退出。
三、长安沦陷之恶果
长安沦陷之前,唐代宗仓皇逃入陕州,同时檄文天下兵马入京勤王,然而这四十余天的时间内,关东诸道节度使竟然均以各类理由无一赴援,坐等唐廷覆亡。其中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仆固怀恩及其麾下朔方军就驻扎在咫尺之遥的河东,竟也拒绝听诏入援京师。可见唐廷权威丧失何其严重。
但唐代宗自军威继位,虽然时运不济但也是铁骨铮铮,他眼见中原各处藩镇已成割据之势,便采用恩威并施之举,逼反仆固怀恩,以郭子仪代之,困死李光弼,以王缙代之,将朔方军调往京西北抗衡吐蕃。通过这些手段,一举解决朔方军独立自大的问题。
为了重建一支能征善战且忠于朝廷的军队,代宗决定将宦官鱼朝恩所率神策军扩建为中央禁军,以此代替此前溃散不集且阴谋叛乱的长安六军。
解决了以上内部军事政治问题,唐代宗便着手将调回长安的平叛军队分别扩建驻守京西北防线,这条防线西起陇州,北达灵州、盐州、银州、夏州,南至坊州,驻守的边兵则主要包括藩镇兵、神策禁军以及关东戍卒,同时以神策军出镇京西北各要塞,以为犄角和戒备。
此后唐代宗更是根据郭子仪建议,诏令河北、河南、江淮、岭南等藩镇遣固定兵马轮番至京西北卫戍,此为“防秋制度”。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大颓,虽对吐蕃逐年处于劣势,但唐之气节、尚武之风俗并非因此而败。“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肃宗诏令河陇、剑南等地精锐将士回内地平乱,吐蕃趁此时机大举向西域、河西、剑南等地频频失难,唐廷为了能安心抵抗安史叛军,只能赠与帛绢、承认吐蕃的占领。
但当安史之乱一结束,唐代宗便意气风发试图再次与已极为强盛的吐蕃相抗衡,虽然最终导致长安沦陷,但代宗从未认怂,转而采取其他措施相予制衡,最终逼迫吐蕃请和。
我想正因唐人之如此气节,才是今人对那段盛唐弘光无限向往的关键因素吧。
参考文献:
[1] 王效锋.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D].
[2] 邵明华.安史之乱后唐朝京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和巩固[D].
[3] 马郁靖.从长安陷落到清水会盟看唐朝与吐蕃的关系[J].
[4] 胡岩涛.代宗朝唐蕃关陇战争与京都防御体系的构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