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只要我在家,读初中的侄子必然会来找我。你可不要错误的以为他是来找我请教物理难题,或者讨教诗词歌赋。
他每次来的动机,非常单纯——玩iPad。
不过这段时间,他变聪明了一些。来我书房后,会坐下来,和我聊一刻钟,聊得内容,谈谈自己在学校的见闻,诸如某某同学向老师告密使得其他某同学辍学、去食堂吃饭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初一新生的面前插队了、某某同学什么时候组织打架、班上有多少对情侣……这些事情,似乎就是我们学生时代的翻版啊,并无太多特别之处。
这个,可能就是所谓是传统吧,可能再过十几年,侄儿说的这些事情,还会在校园上演。
因为我喜欢看书,侄儿为了讨好我,也会说自己最近在看什么书。他和我说,现在没事就到图书馆去借书看。我问他通常读些什么书,他告诉我一般读小说。
侄子对他学校图案书馆似乎很不满,他说图书馆的哪些书,都很薄,很简单,即便是文学作品,也是经过压缩和改写的青少版,都是是给小学生读的(上了初中就歧视小学生了)。再者,就是一些纸张都已发黄的资料用书,自己现在看不懂,也不必看。
我们读初中时,买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更没有什么电子阅读设备,去图书馆借书,则是最好的阅读途径。我们初中的图书馆,其实算不上什么图书馆,充其量就是一间藏书室,还没有教室大。即便如此,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己每次来到这里,就是跨入了书籍的海洋。每次去借书换书,总要排队。不少同学们都爱看的“热门书籍”,还常常“断货”。我们那个时候,能有书看就皆大欢喜了,谁去在意书的内容、质量。
侄儿表达了对自己学校图书馆的不满,让我大吃一惊。但是仔细想想,侄儿说的话确实又是那么回事。也就是说,当年被我们奉为书籍海洋的那间藏书室,从未换过水。
我问他为什么觉得学校图书馆的书都是给小学生看的,他说自己早就读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青少版和原版都看过。我心想,这个事情你爸妈从来没有和我说过啊,为了他的自尊,我并未求证真伪,只是问他这些书的原版,你都看得懂啊。他说故事情节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水浒传》中的一些词汇,不太理解。
知道原版书中有些词汇不能理解,说明他还是翻过几页的。
侄儿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嫂子常和我说自己的儿子喜欢读网络小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抱着手机在网上下载小说读。我之前不太赞成侄子读这些东西,嫂子说只要他愿意去阅读,读什么现在不要太限制,等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再加以引导。
相对于侄子读过的那些网络小说,中学图书馆中那些服务了几代学生(80后、90后、00后)藏书,确实就显得非常小儿科了。难怪侄子大言不惭的说那些书是给小学生看的。
长期读网络小说,使侄子比其他的孩子要读得快。他对此总是表现得很有成就感,说暑假在苏州,同样的一本书,自己三天就读完了,表姐一个星期都没有读完。
网络小说不仅让侄子养成了愿意读书的习惯,练就了优于同龄人的阅读速度,还让他提前收获一份更为特别的东西。
侄子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个导演或者演员,把自己喜欢的小说,拍成电影,或者自己去演小说中喜欢的人物。
当我私下把这个消息告诉堂哥时,堂哥很自然的说了一句话:“他是小说看多了……”
堂哥说的是实话,侄子有这个梦想,的确是小说看多了。
侄子说《幻城》拍成电视剧后,其中的人物与书里面的有很大的差别。电视剧中的人物,虽然来自书中,但是书中人物的骨和肉,都被导演去掉了,电视剧里的那些人物风格,是导演自己加上去的。
听完侄子对《幻城》的这个看法,我惊到了,简直不太敢相信这是一个十三岁的初中生的分析,这是别人告诉他的呢,还是上网看到的呢?
既然他能对《幻城》电视剧和原作中的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还是颇有当导演的潜质啊!
侄子对电视剧和原作的看法,颇像我们读中学时常作的阅读理解题。只是那个时候我们作的阅读理解,三观要清真,答案有标准。
甚至于,我们十三时的梦想,无非就是老师布置的一道家庭作业。
这道家庭作业的答案,必须拥有积极的态度,高尚的情操,为人服务般的觉悟。这样的答案,大部分成为了我们为完成作业而编造的谎言,也成为了给自己留下的一份谎言。
我们十三岁的时候,导演、演员,尚未进入我们那道家庭作业的选择项。
以我们今天的眼观来看,做导演与演员,是一种颇为文艺的梦。而我们在十三岁的时候,也有过属于自己的文艺梦。这份梦想答案中的选择项,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作家或诗人。
同为文艺的梦,侄子的选择项和我们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在他们的成长的岁月中,影视艺术迅速发展,电影和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那个时候,看电影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影碟店,租几盘VCD光碟回来看。每年能看个几次,就非常满足了。
所以,在电子通讯和影视产业不太发达的年代,书籍也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好陪伴。而学校图书馆,则又是阅读书籍的主要获取途径。
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是为了符合“考试大纲”而制定的,对梦想的选择,也要符合这一标准。其实我们在十三的时候,上学之余,除了去塘边钓虾、河里摸鱼、山里刨萝卜……哪还会去想什么梦想。
但侄子他们状态和我们的历史同期则完全不同,他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梦想。
他们自己所表达的梦想,不必受制于所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由心而生的自由表达。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想那样做,这是他们选择和表达梦想的基本模式。
我们因为成长环境的限制,通常很难在学生时代形成较为清晰的人生理想。往往是在走出校园后,才能渐渐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我们学生时代所表达的梦想,只是老师所布置的一道作业的答案。相对于侄子而言,对在找准人生目标并发起冲刺的这件事情上,他们似乎比我们多了近十年的准备时间。
当我们在抱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给下一代的教育形成挑战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很本质的问题,技术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才能给人提供多元价值选择的可能。
我们既然能够利用技术的发展来让自己的生活更为美好,为什么就不能多思考如何利用技术的进步,为下一代创造更大自由空间,让他们从小就能真诚的去选择自己的梦想,真诚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谭泽荣
2016年9月10日 记于稻田边的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