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感冒、发烧、磕碰、骨折,甚至像阑尾炎之类的小手术,都去街道小医院就行。那里的医生几乎家家都认识都熟悉。
小时候病了,就由家长带着去小医院看医生。医生拿出温度计试体温,看舌苔然后用听诊器听心音。确认没有大病,然后就开药。
打开柜子,从两三个不同的药瓶中倒出几粒药片,分别装进类似今日红包大小的标准纸袋里,写上如何服用,交给家长。
服药时家长寻找医嘱喂药,有的像绿豆大小吃一片,没有糖衣,沾到嘴里苦极了。有的药片稍大一些,半个一分钱硬币大小,一次要求吃半片。家长就用小刀切下半片。
药量基本上是给三天的量。就是这一片半片,三天基本上病就痊愈了,如果还没好,就再去医院检查,再开些药。
不知从何起,看病就开整瓶整盒的了。吃上三分之一或一半,病就好了。剩下的就存起来,以后再吃。家家都有存药 。
后来药瓶药盒上都印有保质期,虽然养成的根深蒂固勤俭的习惯,将剩下的吃不完的药留着下次吃,但保质期即有效期,却基本上是没有耐心等到下次得病时。
再到后来,开药又进步了,整盒整瓶的吃三分之一,附赠三分之二已落后了,又有一个疗程横空出世。
毕竟不是天天得病,能够体会到这渐变的过程。就像孩子在自己身边 也感觉到了在天天长大,不像外人隔一段时间,惊叹:“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现在是吃一盒药,剩下十几盒,理论上留着下次服用。真到下次得病时,即使仍在有效期内,稀奇古怪的外文名称,分辨不清是针对哪些病的,照样能喝退你省钱,充分再利用之胆量。
另外,小医院冷冷清清,好像倒闭工厂的废旧厂房。进小医院有种穿越的。二、三级医院,也不是很拥挤。大夫自己也都劝你有病直接去甲级医院。
以前半片药几块钱可治愈的感冒,发烧,正式看病需要上百元,一塑料袋药和一两个疗程或三、四个疗程。
一天,偶然发现以前买的,泛了黄的旧书,泰斗级名家所写,干货满满。喜欢画线标重点的,几乎能把整本书改成带下划线的书。一看背后的价格,只几角钱,超过一元的那就是长篇巨著。
而新书动则一套,文集、选集、精选集,码起来几米高,放在书房,绝对像个学者。
与药品的与时俱进一样,出版整套印刷精美,配图充数的文集也在落后,像体力不支的选手进入了马拉松比赛的后半程。
现在,高人们又发明了知识付费和卖课。相当于以前有疗效的半片药一样的几角钱的小薄册子,或几十块钱的精美书籍,以课程的方式奉献给你。
只要你手快,在预定时间报名,价值几千块钱的课程,只卖你几百元或几十元,非常优惠。
科技进步,最明显的是营销的进步。但我还是怀念那半片药就有疗效,小薄册子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年代。
我的落后观念,企业家、教育家们也许会不同意或反对,甚至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