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
成家
再说爷爷和奶奶这两个历经生活磨难的人在村里人的撮合下终于走到了一起。是的,他们成家了。一间土坯房,一张土炕,一床旧被褥,一个木质箱子,外加几件补丁衣裳,是他们全部的家当。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无奢华的婚宴,只有亲朋近邻简单的祝福和门外喜鹊喳喳的叫声。婚后的他们,和其他夫妻一样,男主外,女主内,认认真真地过日子,踏踏实实地做人。日子虽然清苦,但维持温饱还不成问题。
但半路夫妻百事哀。
变故
变故发生在奶奶从甘肃带来的小儿子身上。爷爷因为和奶奶成家时已四十上下,因此本家人之前已默认将来让爷爷的一位侄子给爷爷养老送终并继承爷爷这份微薄的家资。但奶奶和爷爷成家了,并且家里还多了一个小男孩。矛盾在不觉中形成。奶奶的儿子成了靶心。他时常会遭受来自同村孩子莫名地嘲弄及各种恶作剧。年幼的他时常处于惊恐中,于他而言,生活并无多大改善。
而他,何其无辜?小小年纪跟着母亲东奔西走只为了一口饭吃,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却还要凭空受这许多委屈。上天对他似乎也太不公了些,但他就像是一个被幸运女神遗忘的小孩,往后余生依然艰难地活着,与命运决斗,与周围的山水决斗,与周身的病魔决斗!
决定离开
那是初秋一个清冷的凌晨,小男孩背着家人独自一人沿着村里的水沟悄悄地返回甘肃。他走得悄无声息,正如他毫无征兆地来。
无法想象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吃了多少的苦头才跨越两省返回自己的故乡的。总之,他做到了。
而在他走后,奶奶就踏上了寻子的征程,一路走一路打听也跟着返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此时她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一派萧条。她劝说孩子跟她一起返回陕西,因为在她心里,陕西人是天底下最热心的人,但孩子是拒绝的。无法,奶奶只能将孩子托付在姐妹家。因为孩子的父亲在她走后没多久就离世了。
返回
安顿好孩子后,她又一人返回到了陕西。因为,那里有她才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及那两个送人的女儿。但她这一来一去多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留下一个根本就不会照顾孩子的爷爷和才出生没几个月的父亲相依为命。于是尚在襁褓中的父亲就靠喝邻居家时有时无的面汤熬过了这许多时间,也就是因为这,父亲的身体底子很差。
转折
生活总得继续。
转眼间,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一家五口过着虽不富裕却和美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似乎不愿意放过这对苦命的夫妻,总是想给他们的生活加点料。
时间来到文革期间,这时他们最大的孩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只有六七岁。前面已经说过,我的祖辈当时是村里的富户,家族成员庞大,对小辈的礼教传承也较为重视,不管到哪儿家里都会供奉祖先的牌位以供后人祭祀缅怀。
但也就是这小小的牌位给家里招来了祸患。
祖辈被当时的“红卫兵”给盯上了。具体的时间细节已无人知晓,父亲只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沉闷的午后,一群戴红袖章的人浩浩荡荡进了祖辈们历经千辛万苦所建的乐园中,对着屋子就是一顿打砸。至此,一家人的生活彻底跌入深渊,往后再没能翻起身。
而当时祖父兄弟几个都年逾五旬,曾祖父他们也早已离世,父亲他们这一辈最大的孩子也就只有十来岁,家中没有挑大梁的青壮年劳力,是以日子每况愈下,而跟着日子难以维系的还有祖父的身体。经过这一重创后,祖父的精神日渐垮下去,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到最后竟卧床不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家人的神经都紧绷着,生怕一个不注意祖父就彻底离开。而那时家里的生计就全凭奶奶和年纪稍长的父亲支撑着,因此,父亲说他上学期间常常不能按时到校,也经常早退。因为,他要劳动,为了家人的生存去进行各种劳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