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到鲁迅夫人,多数人只知道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然是鲁迅的妻子,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最后孤独地长眠于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处。
朱安与鲁迅是同乡,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家庭的女儿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三从四德,温良贤淑。
父母惜之如掌上明珠,取名为“安”,想来必是希望女儿平安、恬淡度过一生。而朱安最终却是用“安静”两个字诠释了自己的名字,她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安静到像一个幽灵,没有人注意过她的存在。
从朱安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可见,朱安个子不高,小脚、低低的眉眼、宽额头,塌鼻子,头发全都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典型的旧式妇女打扮。
朱安定亲时,按照现在的说法,已是“大龄剩女”了。朱安比鲁迅大三岁,乡里有俗语:女大三,抱金砖。彼时周家虽然败落,但周家也称“周家台门”,看起来还是门当户对的。
1906年,鲁瑞装病将鲁迅从日本骗回家与朱安成亲,时年鲁迅26岁,朱安29岁。
听说新郎官喜欢大脚,因此新婚的朱安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本想讨新郎的欢心,可是在出花轿的时候,轿子太高,鞋子掉了下去,露出了三寸金莲。
成亲时掉鞋,是凶兆。
这就像一个魔咒,诅咒了朱安以后的人生。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
昨天听完了这本书,我心中真是思绪联想挺多。
这个人物传记有着旧时代的陈旧和心碎,也许他们谁都没有错,封建时代赶上了,哪也没有别的办法,朱夫人守旧,鲁迅先生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思想自然领先。
朱夫人在寂寞得世界中寂寞的活着。有着她的善良与无奈,有着她的期待与怅惘,最终有着她的长长的一生叹息。
02
我听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示:
1、好多女子的幸福全部葬送在包办婚姻中
1943年,周老太太去世,此时朱安的生活已经贫困至极,因此,她听从了二弟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
这件事情在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在这时候,才开始知道原来鲁迅有位结发妻子叫做朱安。他们丝毫没有看到朱安的生活困扰,相反却在斥责她随意售卖鲁迅藏书。
朱安不禁情绪失控,大喊道:“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这一句话让众多文人沉默不语,他们忽略的,是一颗封建女子被丈夫践踏的卑微内心。在那个封建时代,还有许多女子迫于无奈,将她们的此生幸福全部葬送在包办婚姻中。
朱安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她用欲泪之声,倾诉着自己曾经受过的不公,这些泣血之言,让人唏嘘感慨。
朱安虽然是鲁迅的妻子,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和朱安有个自己的孩子,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2,女性要有教育,只有个教育,人才会从书中汲取营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鲁迅先生再与家人前期的通信中,就希望他未来的妻子,能够读书与不要裹小脚,但是因为当时的封建习俗,认知的遮蔽性,朱安还是大字不识一个,这让鲁迅先生很难与她交流,也是他们婚姻生活不幸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更大的世界,但是这些恐怕朱夫人都是不懂的东西。
3、,爱着的那个人,一定要爱你才对
听完了这本书,感到,朱安与张幼仪的命运相似与不同,相似之处是他们都在旧式婚姻里,遇到了一个自己很爱很在乎的男人,却没有得到男方的一点点爱。而最大的不同是,朱夫人一直都在靠别人的给予度日,而张幼仪在经历了人生的困顿与绝望后,自我觉醒,找到了人生的另外方向。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年代,你所喜欢的人,都要喜欢你,才会在感情的天平中不会失衡。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爱情这个东西的没有道理可讲之处,如果一味的喜欢一个人,一味的去付出,最后也只是心累后的无奈叹息,也只是单相思而已。
4、女人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句话,在今天特别受用,女人也要自立、自强,要努力奋斗,走出自己的人生。
无论依靠谁,都不如依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得来的更保险些。
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也曾经说过:“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他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无论如何,我要前行。”
也只有你在前行的时候,才会看到更多生活的希望。
以上就是听完这篇人物传记的感想,希望离去的人安息,活着的人继续努力。
03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在北京病逝。走完了她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的一生。
朱安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虽然社会规则的剧变令她无所适从,又不能不接受,但她始终保留着一份尊严和品格,而她能承受打击的原因,是她知道自己一直遵守自小形成的道德观去做人处世。同时,她对于把她摒弃新世界也达到一份了解。
有人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不读书,不看报,每天一个人,她的世界就是这个小院子,这一间小房间,很好奇,那么漫长的岁月,都是怎么度过来的?夜深难眠的时候,她的心底,又会有怎样的起伏和波澜呢?
这些我们都无从探究,我们所知道的结果是她留给了社会一声长长的呐喊与叹息,让人思虑万千、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