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时光,多多少少都有写作。那时的目的性极强:拿高分,于是要不断审题,不断去猜测出题者的意图,虽然有所局限,但是依旧有人可以在框架体制内写的风生水起。
那些一笔一划写在方格纸、考试卷上的文字或许是只是最浅显的写作,与我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开始于初二,开始于那个白日火热、夜晚温凉的暑假。那时候,一篇一篇的往赛博网上投稿,累积了上百篇,现在看来,却大多都是粗制滥造,却也幸运的博得了学校的关注,公费出版,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路人甲》,据说我的下一届出版的还被师大的图文信息中心收藏了。
那时候的坚持,大概是因为有一群一起前进的小伙伴,寒夜、沈千秋、风筝、秋叶看雪、牧司迹、南宫清影,我们互相留言,互相鼓励。
我的笔名叫瑾瑜,当时还为取名字纠结了好一阵,很久很久以后,庆庆说大俗大雅是最高境界,比如:周周123之类的名字就很好。嗯,确实,但我目前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否则也不会用什么“佐一杯江湖”这样奇怪且语法有问题的名字了。
据说文字有三个层次,(1)像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文字;(2)华丽的、重重叠叠的文字;(3)像老舍那样质朴而隽永的文字。可能是走过的路还不够长、看过的书还不够多吧,没有办法深切的感受到第三层次的美,依旧徘徊在第二层次,对那些瑰丽的、宏大的、奇妙的文字所吸引。摘抄过的大部分语段都是这种类型。可能这也是我喜欢古风歌曲的原因:文字精巧、时有韵脚。
你喜欢什么,在读什么,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写什么。看科幻小说,貌似从三年级就开始了,那时候看了一本《螳螂岛》,还记得那本书没有插图,全是字,但莫名好看,之后就怎么都找不到这本书了,或许是我记错了书名。初中的时候,继续喜欢科幻小说、侦探小说,《非法智慧》、《蝉为谁鸣》、《大宇神秘惊奇》系列……(虽然大宇那套书出到后来完全变了样子,但是张之路的书还是依旧好看)然后,我就去写了第一本小说《彼岸》,可能那都算不上科幻小说,毕竟脑洞太小。
写的时候,好像也没怎么想,直接开始打字,写着写着就知道情节了,可能最难的是坚持。其实当时开了很多本小说的头,大概每一篇都写了两三千字,有了第一章、第二章,但就都没有写完,因此弃了三四部。只写完了一本3万字左右的《彼岸》,那时候每天写,大概一周时间完工。码字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NOW
那之后,就没有正经的写过文字了。虽然高中写了很多的作文,引用什么话、举什么例子倒也能骗骗老师,混个高分,但始终无法取悦自己,始终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直到开了“佐一杯江湖”的公众号才开始稍微有点感觉。
佐一杯江湖,其实是慕寒的《苍山负雪》当中的歌词,“也曾以烈酒,共浓淡茗茶。佐一杯江湖,黑与白,大道论法,星如萤尾火,剑锋抖霜花……”只有当你喜欢这个名字,才会去这个平台上写字;就如同要买一本漂亮的笔记本,才有热情在上面做笔记。
原创是底线,我并不想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没什么意思;而日更,不过是一种督促。第一个没有作业的寒假,太过无聊,怕时间就这样溜走,什么都没有干,毕竟我是一个很懒的人。寒假日更至少可以督促自己每天去思考、去沉淀,再不济,也要去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比如软件操作什么的;又或者,复习上学期的内容,写个笔记也成。“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或许才是最好的。
自媒体的平台有很多,选择公众号,大概是因为专业的原因。上个学期做了一些部门的、班级的公众号推送,感觉意思不大。首先是话题,往往要绞尽脑汁的想一翻,然后再三商讨是否合适,这就失去了写文的乐趣;再者编辑时候往往“花枝招展”,往繁杂、花哨的方向做,虽有创意,但太耗时,热情易被浇灭;最后,作为专业课的作业,以点击率和点赞量作为评价标准,有失偏颇。虽说从传播学角度来看,阅读量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好方式。
于是,开始自己做。
身边有很多同学在做公众号,往往开头热情满满,中途不了了之,或者半死不活。做自媒体绝对是很考验耐力的一项工作,很多人会冲动去做、跟风会去做,撑不了多久,我只能说:因为不够喜欢吧。
这并不是一件有着满满光环的事情,它不能让你体会到打怪升级的快感,也不能让你实现经济独立。它只是一方平台,你可以选择记录,选择思考,撕心裂肺、疯疯癫癫、畅所欲言,都无所谓。
而且,类似的平台有很多,QQ空间、博客、今日头条、简书……只要你喜欢,都是一样的。只是大学四年结束之后,至少会略微有点体会、有点感受。
THEN
有些话,不说就忘了,就好像从来没有想到过那样。其实,你是否记录,你的世界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在做的过程中,你不知不觉会遇见一些元气满满的人,会读到一些故事,会看到一个精彩万分的世界,你的生活会饱满的像一个水蜜桃,溢出甜蜜的汁液。
我不知道我会写多久,也从没想过要写到什么程度,或许明天就放弃了也说不定。只是那样的话,或许会有些遗憾吧,但这一生怎么可能没有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