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金榜题名,在当今依然是人生至高追求之一,连带着高考也成了每年全国集体关注的大事件。于是,问题来了:高考,考的到底是什么?
从我的高中三年看来,学习的知识量其实很小,基本上前两年都已经搞定,还是在上课进度不快的情况下。课后作业量也不大,记得我当年最疯狂读小说的时候,通常是看小说看到晚上11点再匆业,通常1点钟之前也能搞定,然后再接着看小说到凌晨,第二天也没有觉得跟不上进度。当然,我这是典型的“弃疗”学法,学霸们自然会做各种课外习题巩固拓展,暂且不提。
最后高考,我语文并不出色,数学一般,英语发挥特别好,于是有幸上了目前这所挺有名的大学。我一直向自己向他人强调的是我有多么幸运--其实我也明白,幸运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高考相对是简单的,容量比较小。它考的既不是智商的高下,也不是苦工的多少,而是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以及最重要的考试心态和方法。有一句挺有名的话:高考状元重要的不是”都会做“,而是“不出错”。但是,犯错是人类无可避免的天性,要克服在小题简单题上出错的毛病,着实得从心理上和习惯上好好调整一番。
看了今天某位北大招生组成员发的微信文章,也颇有感慨:现在清华北大,乃至其他各大高校,招的不是人,而是分数。或者说,分数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不是新闻,而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常识一旦经过事件的阐发,还是能给人新的震撼与启示。清北为了争取高分考生撕破脸皮,乃至产生肢体冲突;为了吸引状元就比谁给的奖学金更高,而学生家长也顺势捞一笔乃至主动煽动两所名校的价码竞争;家长逼迫孩子选择金融专业而孩子坚决抵制乃至形成闹剧……金榜题名有时也是无尽烦恼的源起,是我们教育体制根本性弊端的发泄口。
我们的高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归根结底,我们的重心和中心放错了——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中心,人本身倒只是附庸罢了。我们还是只会用统一的考分来选拔所谓的人才,而不是根据每个人的脾性、特征来制定适用于他或她的培养方式。当然,这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哦,明天还得考试,我还得复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