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先生久闻其名,他是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吴哥之美》等书。
由于我是比较文学出身,于是对求学域外,而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有特别的好感。最近特别想看这本书的契机有二:一是前些日子听先生的电台“蒋勋谈美”中,其中对于中国人衣食住行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与当今美学教育的缺失有着特别深刻的感触;二是最近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对于艺术的理解真是太匮乏了。于是,怀着一种近乎饥渴的心态,从京东上订了这本书。
蒋勋写书的特点是化晦涩为通俗,能够把美学理论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尤其是他在古典文学上造诣颇深(作者还曾出版过解读红楼梦、唐诗宋词等书籍),两者相辅相成,美感顿生。作为美学入门级别的读物,却不感到生涩空泛。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美学的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讨论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中说道:“《老子》首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摆脱了现实世界人生的经验范围,直接刺探着宇宙生成的冥渺幽微。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这里似乎讨论的是宇宙中不可见的一种动力,绵绵不断,是一切可见的实体万物真正的创造者与推动者。这里所说的“有物”,是比天地更早存在的,它又似乎往复循环着,永无终结。
我们大约可以感觉到一种对无限时空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了。“老子”用“逝”、用“远”、用“返”来形容这不可见、不可捉摸的无限时空。而这“远”“逝”“返”逐渐深入中国人生命的神髓之中,在此后艺术与文学追求的过程里被奉为最高的理想。长卷绘画至北宋,从人物的内容转至山水,那山水的理想,那山水的空间,那卷轴的卷收与展放,便恰恰是老子的“远”“逝”“返”在中国视觉艺术上具体的实践罢。”
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对于一本已经出版了十几年的畅销书,内容方面自不必我多讲,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要找来读一读方能过瘾。
来说作为以外国文学为专业的我来说,读书时候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近年来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愈发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之处。越了解就越发觉得自己原来对中国文化原来一无所知,推己及人,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们每天被教育着如何应对考试,如何获取高分,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却丢掉了让孩子们发现文学之美,数学之美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让我不禁沉思,美学拯救教育,不知何时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