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同学驾车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游玩。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呼市真堵!”
北京到呼和浩特400多公里,这个时节一路顺畅,半天就到来了城区,可是到聚会的地方,他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同学们笑着说忘记告诉他应该骑共享单车过来。
北京的同学叹气说:“首都堵就算了,没想到回内蒙还堵。”
我开着玩笑说:“我们这也有个首字啊,叫首府。”
“关键是开车的人太没素质了,各种加塞,简直是横冲直闯。”同学继续抱怨道。
“亏你还是内蒙人,你不知道这个地方还有个别称叫呼和浩特嘎查嘛。”我调侃着说。“你这个生活在一线大都市的人,猛的来到这四线小城市需要适应一下。”我补充道。
随后的话题自然是同学之间的各类寒暄、追忆和畅想。
但是对这个我所定居的城市,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不屑。
2002年,第一次接近这个城市,那个时候还不叫乳都,还是一个脏乱差的小城,谈不上好感或不适。
后来,慢慢开始熟悉这座城,目睹着年年修的拉链路,看着铺了一遍又一遍沥青的机动车道不断挤压着非机动车的领地,体会着骑着自行车走在颠簸的非机动车道上的感受,我开始反感这座城,不是这座城的人民,而是这座城的执政基因。
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地产市场的攫取,这座城变大了,人口也增长了,算上我和家人的定居,这座城的常住人口也还没有突破300万。
当然城市在发展,路在边宽阔,但堵车成了常态,就在2017年,这座城的拥堵排在了全国第五。
还是后来,但较今日是从前。这座中国乳都有了第一条单行线,当时的我高兴,却也一脸懵逼。把一条叫大学路的主干道变成了单行道,横亘在其中的小街巷却可以左右互通。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首创。
再后来的今天,嗷嗷叫着创建智慧城市,看过顶层设计后,我喷饭了,都有些质疑自己定居的决定是否正确了。当公安部门普天盖地的建设智慧公安,搭建智慧平台,构建智慧交通时,我疑虑这个财政收入不多的城市实在怎样的挥霍纳税人的钱。
在这个城,开车到路上,你体会不到智慧和AI,路口站着辅警在指挥交通,红绿灯时不时地变成了手动,也是人站在那里调节。可能唯一不用人就是红绿灯的抓拍系统。
在这里开车,不会加塞你就慢慢走,即使是自行车也要学会见缝插针,因为机动车都开到了非机动车道上,你要是骑的慢了,后面的喇叭会一直催你。这个时候你看不到智慧的存在,只有弱势和强势的区别。也不知道报道上几万路的监控设备都安在了什么地方。
我也是开车的人,路上的特权车很多,不在乎红绿灯,随便闯,也不知道他那牌子是真是假。
总之,在这里开车,看的不是技术,看的是胆子,还有就是你要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