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几十本育儿书,内容涉及十多个流派。但是,当同事恳切地问我:“你读书多,请教一下,我孩子特别淘气,不喜欢写作业,摊开作业就着急,怎么办?”
当时,我很认真地回想,可惜大脑里都是浆糊,思索再三,也没搜索出个良策,只好无言以对。
那种滋味可真不好受,号称爱读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在问题面前没能给出有价值有启发的答案,感觉那些书全都白看了。
羞愧至极!
从那之后,再也不敢说自己读过很多书了。
但是大脑中却苦苦纠结这个问题:怎么样读书,才能将书里的干货留在脑海里,为别人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建议?
后来,看到有位网友说,每次读书都会写出书评。这样,书没有白读,这里的白读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可以换现,再者是将所读知识吸收。
这层次更高了,怎么才能做到?
而这本书,可以解决以上疑惑——读书中筛选“打动人心”的语句,做笔记有利于消化书本内容,再依据笔记内容写书评。
先看作者的见解: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过。
捂脸!被戳中要害了。
读书的基本目标是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
囫囵吞枣的故事都听说过,但是囫囵翻书的事却干过不少。翻过就以为是读过了,或许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却都任其在大脑中腐烂,或许在生活中能应用一二,却不能讲出道理来。囫囵进去,必定囫囵出来!这就谈不上收获扎实,更没有消化。
一、筛选出哪些需要摘抄
1、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
读完后,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
重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二、做笔记
1、
把筛选过程中第三步再读一遍,最后觉得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要注意摘抄的是让自己心动的句子。
这是断舍离的过程,一本书中,或许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有用,但是经过再三甄别,只有怦然心动,才是对于自己真正有价值和不能舍弃的。这也是在教给我们筛选并专注于人生中的重要部分。
对于我这种贪吃蛇一样的人,好多地方都觉得难舍难分。只能在第一步中反复再反复地读,这样一来反而将知识消化了不少。
关于读书笔记,不少人还停留在小学老师布置的恐怖作业中——每天写一页摘抄。
老师要求的读书笔记上记录好词、好句,然后用彩笔画一些图来装饰。字迹工整些,画面漂亮些,就可以去参加学校的读书笔记展示会了——这恐怕是小学生读书笔记的最大价值。
至于内容如何,无所谓;是否能用得上,那就不得而知了。一般是当作业看待,小学生的作业,是写给老师检查用的,不少孩子心底里觉得抄写句子,往小处说是浪费笔墨和时间,往大里说就是不爱护树木、破坏环境。
2
但是作者所介绍的读书笔记却截然不同,这种读书笔记一则是自己特别珍爱无法舍弃的内容,再则是作者要求一定要重读读书笔记,甚至要规定每天重读的时间段。这复习部分做得可真够扎实的。
书写读书笔记的五要素: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内容解决了,现在说说感想写什么,很简单,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感想太简单,没写的必要。
这里,作者特别说明: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
不管是多么简陋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为语言,踏踏实实地落实到纸上。
例如:2013年8月5日,我读了《oo》。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
如:好棒!
如:什么?
即便是简单的两个字也是可以的。
自己当下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而评论可能只有好棒之类没有技术含量的语句,但也能通过这件事来正视自己的不成熟,从而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
所以,感想并不难。而且作者的建议,可以帮我们习惯记录自己的灵感或者闪念。想想以前在读书中错过多少闪念,无数大脑提供的灵感白白浪费。
这本书除了教我们写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之外,另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提醒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不仅是读书,还适用于工作,生活中。
三、读书笔记变身书评
作者用例子演示了一篇书评的前世今生,前世就是简短的读书笔记,而今生就成一篇有头有尾有观点的书评。
本书所介绍的读书笔记可以直接催生出一篇书评!
看,书评比读书笔记多了开头和结尾。
而其他部分有的直接拿来用,小部分做了略微修改,毕竟读书笔记是自己看的,而书评是给读者看的。
原来书评诞生于读书笔记!
那么,还等什么,不会读书的我,自从读完这本书,每次读书都会做读书笔记。而且,这就是我读这本书后写出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