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憾;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丁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
对于是否再次创作小说,钱钟书先生作出了如上的回答。先生说,不必了,宁缺毋滥。所以,一部围城,说清楚了社会上众多人的概像。正如杨绛先生的序里所言,一个人,是几个人的组合,可以在他们一个个只言片语中,在一个个小事上,突然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私心和丑态”。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婚姻生活,学术态度,生活态度,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大加赞赏。两个读书的明白人,“痴”的钟书和“纯”的杨绛,组成了“我们仨”。钟书先生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 两位先生的学术成就也是“真才实学”,令人钦佩。但是,钱钟书先生就是能够在书中将种种“不完美”的,甚至“缺陷”很多的人,一一细致描述。让世人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近七十年前(1946年完成)写的一本主要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小说,就是在今天读来也是不陌生。稀里糊涂地混文凭,战战兢兢地教学,夹杂着七七八八的家长里短,名不副实的“方鸿渐”式的读书人在今天的中国也是比比皆是。流水作业式的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等着家人的安排,埋汰公司或者单位人的挤兑,被动的恋爱,结婚,生子,然后抱怨生活的各种槽心,在各种人情关系中夹缝生存却又丝毫不能改变。方鸿渐的悲剧和无奈,是骨子里的颓势,这种苟延残喘可以生活,但是窝囊,无意义。
“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有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 - 孙柔嘉。她是方鸿渐的妻子,一个在一开始就为自己的未来找准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旁敲侧击,缓慢达到目标。她的生活就是生活,她的追求就是大众的追求,附带着自己的私心。她依附着能够改善生活的每一个人。虽然她可以自己过得好,却要有一个世俗的保护壳,就是她的丈夫方鸿渐。需要这样一个有点能力,但是又无能的人,一方面满足自己的虚荣,一方面将生活的苦痛找到发泄口。方鸿渐的出现恰到好处。说到底,是一个世俗而自私的小女人,格局不高,但是人也不坏,蝼蚁似的求生罢了。
赵辛楣,这种类型的人在现在的社会下,越来越多。受父辈的福泽照拂,大开方便之门。他是精英教育下的种子,按照父辈的预想成长为父辈希望的样子。虽然有自己的叛逆和不甘心,自己却一直没有偏离轨道,按部就班的成长。为人较为真挚,只要不危及自己的利益,对人多慷慨,是主流社会所接纳的。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动,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何以社会上一直宣扬种种美德,何以电视剧里的主角总是菩萨心肠,因为,人人都是围城里的人,自私和自爱让我们挣脱不开俗世的枷锁。平衡木的两端,天生朝着利己方偏斜,所以需要教育,需要楷模,需要宣扬“高标准”的人和事,告诉自己,不要倾斜得无法挽回,让平衡为自己心里找个安歇处。围城内外,我们知晓纠缠不清的杂乱,仍然要修行出洞明世事的豁达。像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