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走停停,内心的追求却从未忘记,我不合群,不盲从,一直坚守,我只做我自己。
我相信,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做到坚守。
为了写这个自我介绍,我其实也想了不少于三个的标签,但最后下笔的时候,却都删除了,只留了下面这一条,根据我的判断,很多人愿意和我相处到底,大概就是基于这个特质:
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者
我从小是一个家教很严的人,妈妈对我的管理近乎于苛刻,我被告知站有站姿,坐有坐相,吃饭不能发出声响,喜怒不可以形于色,各种家务一应俱全都要会做。因此我很小的时候,生活自理便基本没有问题。很多我的同学和朋友,都十分感叹我“独生子女”式的“特种兵训练”。
生活能力的锻炼,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养成,对我的独立思想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遇到大多数现象一边倒的时候,我也会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坚守自己的原则。
我记得读大学时候,寝室里的女生都将谈恋爱作为自己大学生活的唯一标志。最初的两年还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但如果到后期还没有合适的时候,就会改变标准,只为能够觅得一人作为男朋友,进行标准大学生的体验式教育。
换句话说,如果到大学毕业,你还没有谈过恋爱,那你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怪人。
那段时间,我是寝室里唯一的不恋爱的女生,当然并不是我排斥恋爱,我只是不想为了恋爱而恋爱,我要寻找的是和我真正投缘的人,而不是随便拉一个人就代表自己有能力、有魅力去赢得别人的青睐。尽管看到别人有人疼,有人陪,我也会有一点落寞,但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不是合适的,从一开始就绝不能将就。我的不妥协,让我活成了寝室里看起来最“孤独”的人。
毕业后很多情侣开始上演分手闹剧,或者苦情剧,在工作还没有着落的现实面前,维护感情变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不带任何牵绊,收拾好行李,去了我最爱的杭州。
工作后,办公室里的女性又开始热衷于“处女文化”,大概的意思是如果到一定年龄还是处女身,会让别人在生理、心理上开始质疑你。我单位同批的小姑娘就那么几个,大家好像都有固定的同居男友,同事们也会有意没意地打探我,或神神秘秘,或不怀好意,或嘀嘀咕咕......
在这种压力下,我同办公室的另外一位姑娘中招了,她经别人的介绍,认识了一位梅家坞茶馆老板的独子,两人相处不到半年,就住到了一起,如胶似漆,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在大婚的前几日,这位姑娘居然被其男友的前妻约见,声称其未婚夫有吸毒史,劝说她不要和其结婚。但此时,姑娘已深陷其中,同时深受“处女文化”的影响,认为女性一定要从一而终,她没有听从旁人的劝阻,硬生生将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两人最终的结局就是以离婚收场,唯一的女儿也被男方抚养,而她连基本的探视权都没有争取到,可以说真的很惨。
一开始就可以毫无悬念猜到结局的恋情,却让多少失去理性的姑娘飞蛾扑火。
这段身边的经历更是给我上了活生生的一堂课,在该坚持的时候无端改变原则,在该放手的时候又执拗坚持,看起来是踩错了人生的节奏,实际上是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造成的悲剧。
后来我因为家庭的原因离开杭州回到了太原,进了一家事业单位,主业成了测绘编图。我的单位比较封闭,单位同事十分钟爱各种团体活动,尤其是聚餐,集体逛街,培养各种集体爱好。我是个慢热的人,陌生环境,我都会给自己一段沉默期,观察一下是否有与自身相匹配的人群和团体,才会选择慢慢进入。在这里,我用了9年时间,完全没有融进去,甚至到头变成了拒绝融入。
我不想诟病别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本无对错,只要能让人真心的快乐并享受其中,也不乏为一种合适的生活方式。比如:追剧、打游戏、拉家常等等,这是我单位的常态,但只要不对别人造成困扰,这就不是问题。而读书、运动、精进,看似很励志,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努力自律的生活有人会觉得很充实,有人会觉得很乏味。
于我而言,在追剧、闲扯的环境中:没事捧本书看,利用午休时间坚持去健身房锻炼、外食从来不吃麻辣烫、烤串、不会为了舒适一年到头只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再忙碌也要搭配好服饰才能出门见人的我在很多方面已经显得格格不入,徘徊在单位的边缘人群中,原来有跟我比较要好的几位同事,不想跟我走进而变成非主流人群,最终选择了做大多数。
我由少数派变成个别派,那种滋味不好受,但我知道,如果想要靠近大众,就必须在生活方式上做出选择,否则是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的,可这些改变是我内心排斥的。所以我最终离开了单位,选择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从2018年我开始接触社群,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同频的人,大家有相同的精神追求,可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团队,不需要督促,就可以按时将手头工作有序对接。做事认真,做人靠谱,成了大家的共识,也成了我自己的努力方向,经过一年多的熏陶,我觉得自己在一步步活成喜欢的自己。
独立思考,让我不盲从、不跟风、懂坚守。
带着这份特质,我从不选择过度流行的服饰,只挑适合自己气质的衣服。我知道一个30+的妈妈应该展现给别人的是成熟,不是扮嫩;是得体,不是夸张;是睿智,不是肤浅。
带着这份特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张弛有度,我最欣赏的一位社群头部主播曾经说过一句话:所有的拼脑力,最会都会发展成拼体力。我极度反对以牺牲健康来换取的任何成长或成就。我觉得应该用特别的耐心来对待每一次自我革新。
带着这份特质,我希望能身体力行的带动孩子的成长。我不会给孩子安排紧密的各类课程,我希望他们能真正坚守自己喜欢的,不贪多,不求全,只去寻找心中挚爱。(我的一双儿女,除了阅读习惯的养成外,儿子只有一个绘画兴趣班,女儿只有一个舞蹈兴趣班,他们都很投入地在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带着这份特质,我都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不为做到人有我有,只为需要才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叩问内心的选择,我希望让自己安宁,也教会孩子们平静。
物欲横流,只有不断地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大脑,才能知道如何选择,懂得取舍。比起技术层面,我想生活智慧才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所以,只有一个核心标签的我,能否符合你的胃口,走进你的内心呢?
昵称:婷一停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