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有意思读书会第三期读的书是《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时,我去豆瓣看了下评分,9.3。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这回赚大发了!
这本书很早就听说过,但是始终没有去看。两个月前我在看阐述阿德勒心理学思想的《被讨厌的勇气》时,作者说“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接近。”当时对这本书印象挺深的,这次可以读它,我非常开心。
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他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对于幼时经历对人的影响,阿德勒就抱持一种“个人选择的目的论”。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个观点和《高效能》中作者主张人应该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行为形成习惯,用习惯去影响人生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候我才理解那本书中的那句话。
《高效能》主要讲述了七种习惯,贯穿个人自身和人际关系维护的方方面面, 1积极主动,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三个习惯是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所需要磨练的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4双赢思维,5知彼解己,6统合综效三个习惯是个人从独立走向互赖所需要学习的习惯,属于公众领域的成功;7不断更新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是在人生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
这本书让我特别有触动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 作者在第一章中把思维方式比喻成地图。他说,“思维方式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
人生的地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的,一种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而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这种主观的“看”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果是这样的话,再怎么努力照着地图走,都走不到想去的目的地。
这个说法对我的冲击特别大,类似于网上经常说的,你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我想努力去达到目的,闷头苦行,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我手里的地图,脑子里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正确的。这些其实比行动更重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 作者用鹅生金蛋的故事讲述了效能平衡的道理,说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才是长久之道。人的一生,不管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人力资本都应该遵循这种平衡的效能机制。
为什么这个观点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呢?因为我一直是一个“自我欺骗”的人。比如努力学习成绩又不好,我会觉得自己努力了就行,没有认真思考过哪里出了问题,一直在逃避;比如总觉得工作好烦,会想着以后早晚要辞职,却没有好好思考怎么在这一份工作里磨练自己;又比如,和家人交流的时候还是用一如既往的方式沟通,看问题非此即彼总把自己搞到情绪的正反两极特别痛苦。
我在群里向慕言老师提问的时候,说了一句“我有点儿偏激这个表述”,她问我,“这个评价到底是别人给你的,还是自己也这么认为?”老师这个反问让我一下子怔住了,真的,我当时就在想,是啊,偏激这个词是老公说我的,那么,我怎么看自己呢?
过去我真的不觉得在自我评价方面有什么问题,总认为谦虚是根本,别人的评价我应该重视,但是我在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去看清自己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学着去准确的评价自己呢?
我脑子里那个非此即彼的观念,它的声音来自于哪里?我和慕言老师分享故事的时候也说了,那天我突然意识到,那个声音是小时候我爸对我说的话。他不懂所谓的平衡之道,而我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学到平衡之道,这种一味的遗传父母的思维方式,不也是一种产出与产能的不平衡吗?
第三, 在读最后一章的时候,再一次看到作者说,“如果能明智地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和人类的四种独特天赋,我们就能获得由内而外的力量。”
这个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距离,就是我这两年在生活中受益颇深的一段路程。如前所说,老公之所以判断我偏激,是因为我面对问题时候的态度是非此即彼,每次有矛盾的时候,我的答案只有两种,要么可以,要么不可以,总是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这让他很头疼。
好多年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记得他总是在我很激动的时候说,你先别急、冷静一下,我们来理性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不要一棍子下去把一切都打碎。
我从刚开始脑子一热血涌上来的瞬间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说话开始,到哭着去说我心里的想法,再到一二三四把问题列出来给他看。在某一天,又一次沟通中他沉默了几秒钟后和我说,“完了,我发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现在已经不和我冷战了,可是我也快说不过你了……”
当我能学着冷静地面对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距离,调动起自己的理智,就发现很多原来觉得难以面对的境况没有那么恐怖,我也并非无计可施。
两年前刚开始养成读书习惯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从书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两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在书本和自我之间找到链接。
看到书中一些话会想起来身边发生的很多事儿,再用书里的道理去思考,反过来和自己说,下次在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做。
最近在我身上就发生了两件事,回想的时候觉得书本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第一件事是有天晚上和老公聊天,说到最后我很生气,觉得你为什么总在问我的意见,但是我说出来后你又不听。他一如既往的像没事儿人一样出门溜达,我在家气得浑身不舒服,拿起手机写下自己的想法,列出来一二三四条以后可以改正的问题。
写完以后仔细看了好几遍,觉得自己反思的没有错。为了以后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我应该在回应之前确认一下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是纯粹的倾诉还是确实需要意见;还应该多理解他的出发点和困难,不要总是期待他改变,虽然这种期待是我压根没有意识到的(我总是说,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样的话,这个表述就代表了我希望他做到我心里期待的那样)。
第二天早上再想起来这件事的时候,心里的气完全都没有了,只觉得自己真的运用了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反思,又希望以后达成合作共赢的目的,真正做到知彼解己。上次课读的《共情的力量》和这本书有一脉相承的效果,我真的能做到共情自己和他人,也就能学会高效能的生活。
第二件事是我和同学之间的对话,她和我说,我的文章太私人化了,内涵不够深刻,还说总写我和老公之间的事儿让她没有共鸣。
刚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感觉有点儿被冒犯了,因为她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的我和我的文章,不知道两年来我的风格已经改变了很多。继而就有一种自我怀疑出现,因此才向慕言老师提起帮助。
在老师回复我之前,我和她又聊了很久,因为抱着她绝对是为我好的目的,所以完全没有产生抵触情绪。我告诉她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也可以说是使命宣言)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觉得自我探索很重要,也很重视夫妻交流,所以才会写很多自我剖析的文章,也愿意在亲密关系中做出妥协。如果你更关注个人成长和独立,自然会觉得我这样比较狭隘、会很委屈。
因为和她认识二十多年了,彼此的默契慢慢发挥作用,我们很愉快的结束了当天的话题。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昨天很晚的时候她发微信和我说,自己看到了一段话,觉得当时给我说的方法确实指偏门了,每个人应该在自己舒服和安全的范围内慢慢去改变,那种要求自己必须怎么做的鸡血,看起来好像很美好,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
她说,“我决定放过自己,也放过身边人。”深夜里看到这些话,我心里特别暖。
在那天的日记里,我写:在交流中我感觉有些不舒服的时候,自己没有把防备竖起来,而是冷静地思考一下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又多问了几个问题去了解她,慢慢的说出我的态度,这就是我学着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沟通的结果。
而她给我的反馈,也充分证明了我开放自我去迎接她的观点以后,也让她进一步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这次交流,就是一次特别成功的温情互动,我们不经意间步入了双赢的局面,也进一步做到知彼解己,说得更大一些,可能我无意间促进了朋友的自我更新。
我没法说出来这本书给我所有的收获,很多内容也需要后续反复去看和实践。《高效能》确实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解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变自己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了解和改变之间的微妙平衡,更需要花心思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