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她趁着烟花大会之际,独自一人去了京都。
烟花大会在她离开京都的前一天才举行,前几日除了偶尔3~4个小时的外出,大多时间都坐在民宿的长廊边,绿绿的树遮满头顶攀上屋檐,仰头一看满眼都是小清新,阳光从间隙里穿过温柔的落在她柔软的头发上,温柔而缠绵着。
那一趟旅行并不自由,家人一直弹facetime给她,要她实时汇报行程和位置。那天,她在晴明神社祈福,手机则响个不停,所有的好脾气在那个瞬间都化成想歇斯底里的暴躁和不耐烦,直接将手机关机。后来回到民宿,给家人回拨了facetime大发脾气。但是这并未有何改变,后来几天日常三次“查岗”依旧。
“为什么还要这样担心这样牵挂,将我像一个襁褓的孩子一般看待”——她生气地质问他们,在发泄后并未改变的局面里,抱着“人是一个必须心安理得的物种”的想法,她选择将所有不满和愤懑都藏在心中,慢慢酝酿发酵成自己为所欲为的借口,“合理化”地罔顾家人的感受乱作乱为。
在京都外出的时间里,除了必须的景点,75%的时间都花在了买手信上,她给七年之痒的男朋友买了盒某牌的抹茶味巧克力,是他们在一起后她第一个生日,他给她送过的。从日本回国后,她有一次发信息给他,问什么时候下班,一直到第二天8点她出门上班,信息都是未读状态。她火急火燎打电话给他,还想了有什么共同好友可以联系到,然后他接了电话,说加了一宿的班刚从会议室出来才发现手机没电了……她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很生气。然后,以后出门去哪里她都会主动跟家人报平安。
2017年6月,她又来到了京都,还是那家名宿。名宿的老板娘同去年一样,会在烟花大会的当天,帮她穿上浴衣,盘上甜美的发髻。她也同去年一样,常常坐在长廊边,望天空云卷云舒,偶尔外出3~4个小时。除多了一个拍照很丑而被她嫌弃的新婚丈夫,和将拍下的照片、视频发到往往好友圈里与亲朋知己分享外,似乎只是将2016年8月那段旅行,复制粘贴到了此时此刻。
在往往里,她记录旅途中每一张照片、每一帧视频的心情和声音,贴上风景的标签,with加了她好友的爸妈,让他们知道她很开心很幸福,让他们知道,他们还被珍视着。虽然岁月的洪流冲走了很多东西,可是至少他们还没有失去她的爱与依赖。
这次旅行,facetime再也没有日常三次响起。在她的故事下,她的妈妈和爸爸评论,说,
“蜜月宝宝智商高。”
“二个人去三个人回。”
——
这个夏天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