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迷影君的朋友圈被「朱雨辰妈妈」上热搜的话题给刷屏了。
可能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朱雨辰这些年演过什么角色了,但最近因为一档综艺节目却将他再次拉回观众的视线,只不过这次比他更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母亲。
在这档聚焦单身男艺人生活的真人秀节目中,朱雨辰的妈妈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引来网友热议。
不仅儿子拍戏时要跟随剧组照顾他的一日三餐,而且坚持十年如一日地早上4点就起床给儿子熬汤。
直到现在,朱雨辰去演戏,妈妈还要跟组陪同,为的的就是能够随时随地能够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种如影随形还不是最恐怖的,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是朱妈妈甚至还干预到了朱雨辰的感情生活。
朱妈妈最希望的就是儿子可以早点找到一个能够替自己照顾39岁儿子的女孩,替自己把这种“贤妻良母”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
其实在中国,朱雨辰妈妈并不在少数,很多妈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爱孩子,生生的把母爱演成了恐怖片。
你可能觉得迷影君在危言耸听,但最近有一部高分神剧就拍出了这种可怕的现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乍一看这个有些拗口的片名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其实这个片名出自近代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致孩子》。
遗憾的是将近百年过去了,很多人还是没有读懂这句话。
该剧由网剧精品专业户Netflix和台湾公视联合出品,刚一上线就口碑爆棚。
目前豆瓣评分8.1,有网友盛赞说:
华语版《黑镜》。
看过《黑镜》的观众都知道,这部英剧因为脑洞大开的剧情和科技与人性的反思,而被科幻神剧。
而这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同样不乏各种光怪陆离的奇幻设定和故事隐喻,但女导演陈慧翎却将视角对准了中国式家庭的亲子关系上来。
故事改编自台湾教育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在书中作者通过自己多年做家教的经历,记录了亲眼目睹过的一些因过度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的案例。
编剧将书中所纪录的真实案例浓缩为五个故事,并大胆地采用超现实的手法,将普通父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问题裹上科技和恐怖的外衣,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
所以,该剧最令人震撼的一点在于——
在这些看似毛骨悚然的家庭悲剧的背后,实则是很多家庭中真实发生过的现实映射。
该剧的第一个单元故事名叫《妈妈的遥控器》。
剧集的一开场,片中的女主角是位单亲妈妈纪太太,刚刚经历丈夫的出轨,而这位丈夫的话中却没有任何的悔意,只是让妻子尽管提条件。
女人一脸冷漠,不停地擦拭着桌上的水渍,就好像希望擦除自己人生的污点一样。
无声的沉默之后,女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比丈夫预想中的条件要简单地多:
我只要我的儿子。
可想而知,纪太太有多么重视自己下半身唯一的亲人,儿子就是她余生唯一的希望。
她独自含辛茹苦的抚养着自己的孩子,努力工作挣钱供他读书,就是为了能让儿子有出息,考上好大学。
她还有一句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口头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种期望有错吗?
当然不能算错,但当这种怀着强烈期望的母爱逐渐被扭曲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爱的绑架。
儿子小伟正在读初三,和同龄人一样,正值青春期的他有些叛逆,不服管教。
为了能够跟死党一起参加学校的毕业旅行,他甚至伪造了自己的成绩单。
结果这点伎俩却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儿子的任性和叛逆让她失望,于是她开始对儿子大发雷霆,劈头盖脸就是一串灵魂拷问:
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千言万语汇成中国父母的一句惯用语——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可儿子小伟不理解,相较于无聊的学业,他跟热爱画画;对于妈妈的苛责,他也漫不在乎。
就在母子冲突不断升级的时候,母亲意外得到了一个能能改变儿子命运的——
「人生遥控器」。
只要按下按钮,就能随意修改孩子的时间和生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听话了。
小伟不愿意承认错误,妈妈就不停地让小伟重复着那一天的经历,每天都在经历着那个同样的星期三。
总是会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而且每一天他都选择了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
母亲于是选择跟儿子摊牌:
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只有听到儿子认错了,母亲才会将他从自己的遥控中释放出来,并让儿子亲口表态一定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
一次上课听不懂没关系,重复听个十次二十次总可以了吧?
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没关系,不断倒带修改,直到做到妈妈满意为止。
这种提前设定好的生活让人崩溃,儿子逐渐失去了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力,甚至连认识什么人都要征求妈妈的同意。
有一天,儿子邂逅了一个性格开朗且生活随性的女孩小岚。
和小伟相比,女孩有着开明的父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可以随心所欲的拿起画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伟很羡慕对方,两个年轻人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互生好感,初恋的感觉暧昧而美好。
可这段地下恋情却让小伟母亲发现了,又是很失望地大发脾气.
然后轻而易举得按下了遥控器,将时间倒回,让小伟心爱的女孩忘记自己。
小伟曾经也想到要反抗,可即使是他尝试自杀,仍然能够被母亲用遥控器复活。
割腕,触电,跳楼……
一次又一次,小伟想尽办法去逃离这种母爱的“监狱”,而妈妈却从一开始的心痛,到越来越冷漠甚至是习惯。
直到儿子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绝望地问妈妈:
你到底要我死几次?
小伟的人生变得毫无意义,活在在妈妈的掌控下,他似乎只能成为母亲所期望的一台只会学习的机器。
在这种成长环境之下,成年后的小伟终于长成了妈妈满意的那个样子,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按道理说,儿子已经成年了,也很听话,妈妈应该放开对儿子的管教了吧。
可事实是,小伟依然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力——
从小时到上什么补习班到大学考什么志愿,从找什么样的工作到交往什么样的女朋友,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掌控着儿子的人生……
由于篇幅所限,迷影君只讲了第一个故事,剧中的另外四个故事也都是聚焦家庭、亲子关系、教育、社会等话题。
整部剧五个故事风格题材各异,看似是一个个夸张怪诞的魔幻寓言,但看完之后却让人感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压抑和绝望。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其实是在呈现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现实,而因为其中的情景和桥段太容易引起共鸣,因而——
更像是一部恐怖片。
第一个故事当中那个设定有些超现实的“人生遥控器”,显然是导演和编剧用来象征很多中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过度干涉和控制的隐喻。
剧中有这样一幕尤其令迷影君印象深刻,当老师来到小伟家中做甲方,尝试劝说父母同意孩子能够参加毕业旅行。
可换来的结果却是孩子母亲的一句质问:
如果他的成绩下降,你会负责吗?
老师无言以对,可孩子妈妈却继而坚定地回答说“我会”,并且不管孩子的未来是一帆风顺还是穷困潦倒,身为孩子的母亲,一定是有责任的。
所以为了修正自己眼中儿子所犯下的那些“错误”,母亲拿起手中的遥控器一次次倒回时空,她有自己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好。
是啊,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
可是当父母以「爱」之名加诸于孩子身上的过度期待与监控产生失衡时,那这种爱的代价便成为了孩子的负担。
就像剧中中多次出现的那个被困在水杯里的裸体小人一样,儿子就像提线木偶一样一生都妈妈被掌控着。
在妈妈面前,她没有隐私,没有喜怒哀乐,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力,他被牺牲式的爱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永远感受不到快乐。
在妈妈的眼里,他甚至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
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妈妈的儿子。
这种现象看似恐怖,但实则在中国式传统家庭中太普遍了。
中国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为他们操心筹备一切,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影响中走向成功;孩子们不管认同与否,都必须被动得承受着父母过度的爱,而父母责他们会给子女安排相亲,提前规划好人生的一切。
于是,这种父母对子女的爱,成了一种变相的「等价交换」。
导演以此来反思了当代家庭生活里矛盾而又复杂的亲子关系,并表达了一种对传统中式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担忧。
民国时胡适先生就曾经有过“父母于子无恩”的说法,而在迷影君看来:
子女不应该以“孝”为名选择懦弱地主动妥协,或被动的抑郁求和;而父母也不应该以“爱”为名绑架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里所写得一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里,却不是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