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鸡泽名小吃,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说,社林拉面、颜坤羊汤、红灯下水、史家酥鱼,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想吃啥就吃啥?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南北物资不流通,物质缺乏,北方很少见到大米,南方很少见到白面。
七二年冬,回到家乡吃的第一顿饭,是在县城唯一的一家国营饭店,就在老城里路东,也就是食品公司对过。有三间瓦房,房屋很矮很黑。吃饭的人也很少,饭菜花样也少,只有果子杂面,我记得很清楚是绿豆杂面,两毛钱一碗,父亲要了六碗。那一天我的胃不舒服,也许是坐车的缘故。看到杂面条我没有一点胃口,因为有一股生绿豆的味道,所以没吃一口,这顿饭的杂面条小吃,我记忆犹新。
七三年前后,百货饭店都是国营的,个人做生意,就是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墙角,谁要做买卖,是要被抓起来的。当时我上初中,每天沿着中长大街向南不行上学,这是县城唯一的一条大街,路两旁是排水沟,生长这两排柳树,路边自北向南有五金厂,被服厂,猪场,印刷厂,土产部,一中零星几个单位。上学的路上,多次看到有人在后面喊,有人在前面跑,原来是有人偷偷买烧饼,食管会的人在追不让买,那时的食管会好像是派出所。我常常看到一个穿着不整的老人,把烧饼藏在路边的桥洞下,等食管会的人走了,他便从桥下拿出两个烧饼,揣在怀里,看到过路的人,便上前悄悄地说:“要烧饼吗?五分一个。”那人看看四周没人,就买一个匆匆离去,那时私自买卖都是犯罪。
七八年以前,家家过得日子都很苦,特别是农村孩子多(以前不搞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吃饭都成问题。大都上不起学,上学都是自己带干粮,吃饭时学校给熥,顿顿吃咸菜,芝麻盐辣椒盐,有时连咸菜都吃不上,真的很苦。
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市场经济活跃起来,个体经营就像雨后的竹笋遍地发芽,下海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个体饭店在县城遍地开花,从南到北指教大酒店,盟台大酒店,聚仙酒店等等,那时吃喝风才刚刚兴起,吃饭开始打白条。
市场繁荣了,小吃也多了起来。记得当时农行人行的工资最高,有哥们自豪地说:“一黑一明,五十挂零”,那时我的工资才二三百元。常常看到人行的职工去北关吃烧鸡,一元一只,一人一只,大口朵颐,那个解馋,那个油香。有一次我跟着光平去吃了一次,真的好难忘。
现在,工资高了,生活好了,吃嘛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