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感谢古圣先贤们的点滴骨血和老师的分享。感恩列祖列宗。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警醒于光冥想
我是觉,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不是真的,这只是我做的一个梦而已。
我是觉,我是丰盛,我是快乐,我是无限。在我的梦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创造的,我对他们无条件的赞赏与感谢,我对他们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感恩我做了一个如此逼真的梦。天才的编剧,天才的导演,天才的演员,天才的创造。把我从无限的存在变成了有限的个体,忘了自己是无限的丰盛,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力量,而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渺小的,受限的,不足的,觉得这个梦是真的,梦里的人事物有力量,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感恩我瓦解了这个模式并从中收回了能量,感恩我远离了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今天的分享,何谓偏正。继续解读了凡四训的积善之方。来看一下袁了凡对偏和正的解释,其实还是真和假,来看这段文字。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这一段话,何为偏正?袁了凡的对偏和正他有自己的解释,偏正就是叫正中偏,以善心而行恶事,偏中正,以恶心而行善事。
何谓偏正呢,就是说有正有偏,有真有假,正的就是善心,偏就是恶心。
这是袁了凡的解释,袁了凡还把正理解为善心,偏呢理解为恶心。你就能看到袁了凡给了个定义,什么呢?善者为正,恶者为偏,
所以何谓偏正呢,其实还是何谓善恶,他已经给了很明确的定义,善就为正,恶就为偏何谓偏正,就是何为善恶。
在看他举了两个例子。昔吕文懿公。吕文懿公是明代的一个宰相,懿公就是他死之后给他的谥号,
初辞相位,归故里。就是吕文懿公从宰相这个位置上退休,荣归故里了,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海内仰之就是全中国吧,就是明朝很多人都很尊敬他,很景仰他。如泰山北斗,这是个比喻的说法,泰山北斗我们认为泰山是群山之首,北斗星是群星之首,所以呢,泰山北斗意味着之最,
也就是说吕文懿公,他的为人可以说作为表率,可以作为明朝人当中最杰出的泰山北斗
泰山是群山之首,北斗呢是群星之首,所以吕文懿公为什么众人之首了,意味他的修养,他的德行,
有一乡人,醉而詈(li)之。吕文懿公他辞了相位回到家乡了,家乡呢就有一个人喝醉酒了,就骂吕文懿公,
这个也很正常啊,醉汉就是一个喝醉酒的人,就对着吕文懿公骂骂咧咧,或者破口大骂吧,
吕公不动。你看不动,同样是不动,但这个不动是因为什么?不动很重要啊,
这个地方首先你知道四个字,吕公不动,是什么意思呢?不与他计较,
这个不动指的是不动气,还是指的是不与他计较,是这里面哪一个呢?
吕公不动,指的是吕公一点都没起情绪呢,还是吕公他根本就不想与对方计较,但内在还是起了点情绪呢?
其实从后文来看,吕公他不是不动气,他只是懒得与他计较,他要自己的泰山北斗的形象,要这个名,从后文来看啊,
所以吕公就告诉他的奴仆说,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
应该这个场景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醉汉骂这个吕文懿公,他的仆人可能就想去回骂,或者去揍这个醉汉,
这个好理解,想象吕文懿公带着自己的仆人在路上碰到一个醉汉,醉汉对吕文懿公骂骂咧咧,仆人呢就上前准备要修理这个醉汉,要教训一顿这个醉汉,
可吕文懿公就阻止了,就说你们不要去跟这个醉汉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喝多了,所以说醉者勿于教也,就这个意思,
但问题是醉者勿于教也,吕文懿公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心?醉者勿于教也,这个很重要啊,
闭门谢之。还是不与你计较嘛,就是哪怕你骂上门,我都不与你计较,就这个意思了,所以闭门谢之,懒得理你,不与你计较,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第二年,这个醉汉,就是曾经骂吕文懿公的这个醉汉犯了死刑入狱,那就是死囚了,获死罪了,那在古代就是秋后问斩的,那就是说活不了。
吕公始悔之曰。这个时候吕文懿公他后悔了,他说什么呢?
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吕文懿公就后悔,他开始说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呀当初我稍为与他计较一些,就是我干嘛不去计较呢。
当时他骂我的时候,如果我稍微与他计较一些,把他送到官府,送公家责治就是把他送到官府,让官府来惩办他,来惩罚他,
这个时候呢,这个小惩,因为小小的惩戒,如果只是他喝多了,骂了我,官府惩罚他也会很轻微,所以小惩,他可能就不会第二年再犯死罪了,这是吕公在忏悔呀,
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也是我们很多人在犯的,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你看当时只欲存心于厚,我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我要做个忠厚的长者,这是什么?人欲
吕文懿公当时不和这个醉汉计较,这个地方可以说他自己给自己破题了,他当时只欲存心于厚,只想成为一个存心于厚的长者,
我们可以想一想,吕文懿公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做到了当朝宰相,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他回到家乡,村里的一个醉汉,是社会的底层人,是一个地痞无赖在街上去骂吕文懿公,
吕文懿公如果让奴仆去回骂教训修理他,吕文懿公的修养威望何在,他这个海内仰之泰山北斗嗯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他的身体不允许他与这个人计较,
他自己觉得我是有身份的,我怎么能和你一个地痞流氓无赖一般计较呢,我怎么能和你一般见识,我是有身份的,你没有身份是你的事,我有身份我不能跟你一般计较见识,他这样的就是一个人欲呀,
所以他自己破题了,他当时不动,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教也,闭门谢之,
当时这个醉汉骂他,他不动气,他不是不动气,他不为所动,这个醉汉骂吕文懿公,吕文懿公不为所动,反而告诉他的奴仆说,不要和这个人计较,他当时的真实的心态是什么?
真实的心态,是他想做一个忠厚的长者,他想让自己的这个名声得以保全,什么名声?就是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啊,他想让自己的形象保持一贯,所以他不与这个人计较,
但这个和良知光明是两回事,我说一下这是人欲。
人欲,我们说贪嗔痴慢疑,贪名也是一种贪呢,你知道吗?
贪名也是一种贪,不光是贪财贪色,贪名也是呀,贪嗔痴慢疑,我们说的不光是那个,我们一说人欲好像都是不好的,一说人欲好像指的就是我要很多的钱,我要很多的名,我要很多的利,
或者说我诅咒某一个人,我憎恨某一个人,或者说我羡慕某一个人,我嫉妒某一个人,或者我自卑,反正这个负面情绪吧,
人欲不光是刚才说的那些负面的东西啊,比如说你希望自己保持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这也是人欲啊,这也是贪名,明白吗?
比如说你想让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也是人欲,你说我不一定非要考北大清华,但是我想让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人欲
你说我掌握了一门外语,我还想掌握两门外语,这就是一种人欲。你说我想学很多的技能,这也是人欲。你说我想读很多的书,这也是人欲呀。你说我想做很多慈善让别人夸我是人善人,这也是人欲呀。
人欲是错综复杂的,不只是贪名,贪钱,贪色,或者憎恨傲慢,偏见怀疑,它也包括我刚才说的,
比如想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叫一种人欲,或者你想彻底解脱,都是一种人欲,你想自在人生都是一种人欲,你理解吗?
就是很多时候自己不自觉地陷入人欲,你不知道,你认为自己没在人欲当中,
有人欲可怕吗?不可怕,去人欲存天理就行了,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你不要只看到一些所谓的社会现象,所谓的这个人很可恶,这个人就是我们认为他做不好的事情他是人欲,他是五毒贪嗔痴慢疑导致的,他做不好的事情他的为非作歹,比如说他坑蒙拐骗,比如说他用欺诈的手段,或者说他那个态度很恶劣,或者说他特别仇视社会,
但还有一种也是人欲啊,怎么呢?他可能殚精竭虑,他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说那不一定,有可能就是人欲,他要名,明白吗?有可能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一些节目,这个人懂得很多诗词,这个人能够就是具备最强大脑,这个人具备很多的技能,这个人会很多的才艺,他不断地贪,
他贪什么呢?会一个才艺,在会一个才艺,我呢让自己会一个本领,再会一个本领,这都叫人欲,明白了吗?
所以这个地方你看,我们就告诉大家,吕文懿公当时的人欲是什么?做一个忠厚的长者
他的人欲是做个忠厚的长者,那这个时候它就不会听良知的啦,你明白吗?
一会跟大家讲,最终的终极审判是良知,所以吕文懿公的这个举动,他不是出于良知,他是出于私欲,
私欲是什么?我不能和这个醉汉一般计较,我是有身份的,我是当朝一品宰相,他只是一个农村的恶汉,而且他喝多了,我和他一般计较,我有失身份啊,计较就是这成何体统,就这个意思,
所以不与这个醉汉计较,是成何体统,有失我的尊严,就是那他不配我与他计较,他不值得我与他计较,与他计较,抬高了他,贬低了我,这都是人欲,这都是头脑里面给自己的形象树的一个标杆。
这样讲大家明白了吧,想跟大家讲透,因为何谓偏正,袁了凡讲这个讲的不究竟,
这个偏正,善恶不是袁了凡这么划分的,这么划分不究竟的,所以要跟大家详细去讲清楚的,
因为吕文懿公他想存心于厚,他用这个词吾只欲,我只想做个存心于厚的长者,也就是他当时的渴望就是,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和这个人是一般水平见识的人,这是他的人欲,明白吗?
我只欲啊,所以他就后悔了,所以结果呢我只想做个忠厚的长者,没有去惩戒这个人,结果这个人呢小恶变成了大恶,以至于犯了死刑,他忏悔了,他后悔了,说明他还是有良知的,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所以袁了凡给了个定义,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错了,跟大家说啊,袁了凡的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吕文懿公这不是善心,他这是假善伪善,他这不是真善,这是假善,
我们一直在讲这都是分真和假,就说吕公做的这个事情不是真善,是假善,他他只欲存心于厚,他只想让别人说他是个忠厚的长者,他只是出于私欲他不跟这个人计较的,
所以袁了凡说,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说吕文懿公他是善心但做了个恶事,不是的啊,吕文懿公是出于私欲导致的这个行为,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恶心怎么可能行善事呢?不可能的,恶心行的一定不是善事,你知道吗?这个讲法是不清净的,是不正确的,
但我们来看他举个例子呀,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就是说他自己的发心是很邪恶的,但是呢,歪打正着,反而做了好事,什么好事呢?
如某家大富,值岁荒。就是有一个大富人家,很有钱的人家,碰到了饥荒。
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就大白天就开始抢劫,开始抢粮食呀,那这就很乱了,就是饥饿的人穷民,光天化日白昼就开始抢夺粮食,
告之县,县不理。就是这个大富之家向县衙去禀报,希望县衙里做主,但是什么县里不管你就行,那个什么县太爷对这个事情可能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是不管,
穷民愈肆。就是这些饥饿的老百姓就更加猖獗了,就更加无所忌惮了,因为反正官府不管嘛。
遂私执而困辱之。就是这个大富之家,他们就自己私设公堂,估计这个大富人家家里挺有势力,也就是说可能他自己有很多的叫看家护院的吧,或者说有很多的仆人,就可以执法的这些人吧私设公堂,
所以私执困辱之,就是那抓了一些可能为首的抢粮食这些穷民,就私设公堂审理他们,就这个意思啦,那审理他们的时候,肯定要关押呀,或者要被五花大绑了,困辱之嘛,
众始定。而这个时候,就是这些穷民这些老百姓,或者说这个抢夺粮食的这个事情才算平息下来,
不然,几乱矣。要不然,如果不这样啊,就会酿成大乱,也就是说可能这个事情会波及开来,有一天可能说不定官府就管不了了,
有可能啊,在明朝好多的农民,也不叫起义啦,好多的暴动,就像水泊梁山一样,王阳明就干这个呀,就剿匪,有可能他们就成了匪患了。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这是袁了凡给了一个定义,何谓偏正?
那何谓偏正,什么是正?善就是正。什么是偏?恶就是偏。
人皆知之。这个大家都知道啊。
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这是袁了凡给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是不究竟的,是不对的。
什么呢?我的心是善的,但我没想到,我反而做了恶事,
就像吕文懿公他心是善的,袁了凡是这么看的,他心是善的,但是他这个善心就是不与这个醉汉计较,我们都觉得他肯定是很有修养很有道德的人,
但是却做了个是什么呢?因为他不与这个醉汉计较,结果导致第二年这个罪犯犯了死刑,这是袁了凡给的说法,
就是说吕文懿公发心很好,发心很善,但是善心反而办了坏事,
我们有时候也会说呀,我其实是好心呢,怎么好心办了坏事了呢?
你不是好心,好心不会办坏事,你知道吗?好心一定不会办坏事的,
所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那这个什么意思?就是善中有恶,就是我善心办了坏事,哎呀,这个我没想到呀,叫正中偏。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什么是恶心呢?就袁了凡举的这个例子,就这个富贵人家他私设公堂,把这个穷民抢粮食这个事情平息下去了,
也就是说这个大富人家,他是恶心,为什么呢?因为抢他家的粮食嘛,他不愿意,而且私设公堂,这也是一件不对的事情,
而且呢他可能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内心也是想保护自己而已,并不是真的对老百姓很好,所以呢他可能是恶心,但是无意中做了个善事,
什么呢?让社会稳定了,要不然,几乱矣,要不然就天下大乱了,最起码这一个县就开始乱了,而且可能会真的让一些老百姓最后成了匪患,就最后真的可能就啸聚山林,因为大家都不管嘛,可能最后就真的变成土匪了,所以几乱矣。
所以偏中正也。这是恶心行善事,就恶中带善,歪打正着,本来没想做好事,没想到做了个好事,这是歪打正着,袁了凡是这个意思。
不可不知也。就这个不能不觉察呀。问题在于怎么觉察,你觉察一个看看,
就是吕文懿公和这个大富之家这个事情,换了你,你怎么办?你能觉察的了吗?你根本觉察不了,你知道吗?
这个何谓偏正,他举的两个例子,袁了凡讲的并不究竟,
但这两个例子说明的是什么东西呀?还是那个良知,根本没有正中偏,偏中正,只有听不听良知的,只有良知光不光明,只有这个
就是你用头脑你根本没法分辨清楚的,有谁说吕文懿公是错的?又有谁会说这个大户人家错了呢?或者老百姓会仇富会说大户人家是错的,我们都快饿死了,你还不开仓放粮吧,还惩戒我们。
用头脑你始终不知道对和错的,而且你永远没有一个标准,什么呢?我下一次怎么办?
这次是吕文懿公碰到这个人,这个人被判死刑,那这个人没判死刑呢?那吕文懿公会不会觉得自己做的很对呢?
你看这个人骂完我,这个人第二年考中进士了,你说怎么办?那吕文懿公就想,你看我差点毁了一个国家栋梁呀,他当时骂我确实喝醉了,他不是有心的,所以我没跟他计较,你看人家现在高中进士,成了国家栋梁,那他更是会被别人奉为泰山北斗,海内仰之呀,所以吕文懿公厉害吧,他没有毁了一个年轻人的前程,
所以这事情很难下决断了,这事情很难说我应该怎么做,那你碰到了这个事情,是这个醉汉被判了死刑,所以你开始后悔,开始忏悔,但如果你碰到的是这个醉汉第二年中进士呢,你就不会忏悔了,你会洋洋自得,你觉得我是对的,你看就我厉害,我牛吧。
那家人们,不是这样的,是什么呢?还是那个跟大家讲的,阳明四句教,
后面这半小时就跟大家去讲一讲,阳明四句教吧,这个很重要啊,
我们在那个线下分享会,这是重中之重,这就是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
当然我不是要把这四句给你完整的讲下来,我重点讲的是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啊,
深圳线下分享会关于这个阳明四句教,我估计得讲了一两个小时吧,就阳明四句教太重要了,因为他就是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心法,中华的心法呀,这就是圣人之学它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无善无恶这就是一个本体的状态,它讲的就是体,再跟大家强调一下,这就是人生的终极密码,什么意思呢?
就这四句话,你人生如何去活,体像用修,如何活出你的自在人生,人生就靠这四句话
这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千古圣圣的那点滴骨血,全世界的高度也没比这个更高的了,就是无论他是哪个灵修老师。
无善无恶心之体,讲的是体。就是它不分别呀,就是它是一真法界,它是一元的,
我们讲的那个一心三藏,讲的那个道,讲的那个无极,它是不分化的,它是混沌一片的,所以它就无善无恶,无阴无阳,它没有白和黑,好和坏,它没有二元对立,所以它是混沌一片的。
它讲的是体,很多人修灵性,要么就拼命的让自己活在这个体当中了,要么就把人欲当良知,明白吗?
他就觉得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要活出本体的状态,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我就让自己一定要待在无善无恶当中,
但是体。你要活出体的妙用啊,明白吗?你活出本体的状态是要活出本体的妙用状态,
他可不是让你活成本体的混沌一片状态,可不是活成本体的无善无恶状态,你明白吗?
那本体是无善无恶,本体是无阴无阳,无黑无白,无男无女,
可是你在三千大千世界,你看到的是不是阴阳,男女,高矮,美丑,你看不到混沌一片呀,你看不到无男无女,无阴无阳,无黑无白啊,
所以告诉大家,你不要让自己去用你的人欲要回到一个叫无善无恶的状态,去要回到一个混沌一片的状态,是不对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像。呈现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阴阳,男女,高矮,对错,胖瘦,这就是像。
有善有恶,区分了嘛,二元对立了,什么呢念,意之动就是念。
就是你开始生念了,不是你生念,是这个体生了念,你也是这个念的产物呀,那你也生念,你也是这个体的念叠加出来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同时你也赋予了善和恶呀。就是你区分了善和恶,好和坏,
所以醉汉骂人不好,吕公宽恕他好,你区分的这是善,就是善恶是你区分的,明白吗?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吕公他是意之动,你理解吗?吕公是怎么区分的善和恶?
他认为存心于厚好,你看这就是吕公在区分善恶了,他区分的不是这个事,
他区分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宅心仁厚比宅心不仁厚要好,这叫有善有恶意之动,
就是这个醉汉骂了他之后,吕公他当时是处于什么想法,他为什么当时没有把这个人送到官府?他为什么没有去惩戒这个人?这个时候关键看他是出于什么心?
从这个袁了凡的书中来看,他出于的是私欲,就是吕文懿公出于的是私欲,什么私欲呢?存心于厚,
我只欲存心于厚,我只想让别人说我是个忠厚的长者,我是泰山北斗啊,海内都景仰我呀,我是一个忠厚的长者呀,我是当朝一品宰相啊,
就是如果我和这个醉汉计较,我是丢人的,我是有失身份的,如果我把这个醉汉送到官府,丢人的不是醉汉,是我,你能理解吕文懿公的那个想法吗?
那我们不用说古代,我们就说现代,一品宰相,是现在的总理吧,
比如说我们国务院总理,你想一想啊,如果一个国务院总理他在乡下被一个醉汉的痛骂了一顿,这个国务院总理把这个醉汉送到法院了,扭送公安机关了,老百姓会骂的是谁?
老百姓不会骂这个醉汉,老百姓会说这个总理不咋滴,你看你都是总理了,你跟这个醉汉计较什么呢,有意思吗?你都管理一个国家,你连一个人,你都跟他斤斤计较,你能把国家管理好吗?
所以他有时候他不做这个事情是出于什么心,你是不知道的。
有时候可能只是维护自己的名声,维护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的荣誉是这样的,
这个不是我说的,因为这个是吕公自己说的,我只欲存心于厚,这是什么呢?他做这个事情的发心在于它有私欲,他求名贪名,
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说的,你不要以为贪嗔痴慢疑仅仅是贪,贪财钱呀,你想要读很多的书,也是人欲,你想要让自己彻底解脱还是人欲,你想让自己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是人欲,你想让自己很清廉,让别人歌颂你,还是人欲,你想让自己就是总之把你做的事情希望别人去赞扬你,你做的事情希望别人去歌功颂德,所以都是人欲。
人欲就是很复杂的,人欲可不仅仅指的是我们说的那个负面的那些情绪啊,
因为吕文懿公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出发点是我刚才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他是用自己的私欲做了一个善恶的标准,
这个私欲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忠厚长者,我要做一个存心仁厚的人,我不能和这个人一般见识,让别人说我修养不够,是出于这种心呀,
因为这个文章里是这么说的,就是吕公自己说的,我只欲存心于厚,不是我在猜测啊,如果袁了凡没写这句话,那就得猜测了,就是猜这个人当时怎么想的,可是袁了凡写了这句话,只欲存心于厚那就是私欲了。
那真正的做法是什么?知善知恶是良知,什么意思?良知告诉你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良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也就是讲如果你良知光明,他会给你正确的指引,你知道吗?
良知光明,比如说这个醉汉骂了这个吕文懿公,吕文懿公如果良知光明,他内在受到指引,这个人应该送到官府去小小的惩戒一下
他就不会想,呀,送他去官府,那别人怎么看我呢?别人会说,吕文懿公你可是当朝一品啊,你怎么和这个醉汉计较呢?我是不是会失去我的名声?或者说哎呀,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会让我觉得掉身份,我怎么能和这个人一般计较呢?他不配呀,他不值得我和他计较啊。你看有时候可能会这样想啊,
但是良知不管这个,良知是什么?如果我要把他送官府,那就要把他送到官府,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说你不会想那么多,只是听良知的,
良知说,这个人骂了我,良知说需要把他送到官府去惩戒一下,你就会这么做,
那你说我听不到良知,那就是人欲太多了,所以呀格物致知呀,
所以为善去恶是格物呀,那怎么去为善去恶也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第三句话,他才是重点,它是人生的根本依据,你做善和恶,做每一件事情的根本依据就是,什么呢?知善知恶是良知,终极审判在良知那里,
良知是什么?良知是本体的妙用,你看这就有意思啦,
所以你修行啊,你不是修本体,你是修本体的妙用,这个本体无善无恶的状态如何在这个红尘当中,如何在这个物质世界让它的妙用展现出来,那就是良知,
所以呀,有善有恶是良知,讲的是用,本体的妙用,在这个物质世界的妙用,
那良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这叫良知。不虑而知啊,你不用考虑,你就知道怎么做,明白吧。
但是我们不能猜测吕文懿公他良知光明他一定会这么去做,我们不知道的,只是说现在从这个文章当中猜测当时吕文懿公他是良知不光明的,
就是他没有听良知的,是听了他头脑的,为什么可以这么来说呢?就是因为吕文懿公他的这一句话,还有一个事情能佐证,吕文懿公他怎么死的,什么呢?他是哭死的。
就是他母亲去世之后,1462年王阳明还没出世呢,他是活在王阳明之前的,王阳明还没出世吕文懿公就死了,他母亲去世,他哀伤过度死的,悲伤过度死了。
哇,别人会说他是大孝子呀,你看妈妈死了自己哀伤过度,恨不得哭死,这绝对是大孝子呀,这个绝对没得说了,
可是王阳明怎么说的,王阳明说这是私欲,我在线下分享会也跟大家说了这个,就是陆澄跟他的儿子,陆澄的儿子病危,王阳明跟他说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个意思呀,
就是陆澄在王阳明那个地方住,突然家里来信说儿子病危,陆澄就很难过,王阳明就跟他讲,此时正是用功处,否则闲时讲学何用?后面就跟他讲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个意思呀,
譬如子之丧父,儿子的爹爹死了,作为人子岂不一哭便死?就比如说爸爸死了,作为孩子你不想一哭便死吗?就是岂不一哭便死,你都恨不得跟着哭死算了,跟老爸一块走,
但是这里是有人欲的,天理亦有个中和处,过犹不及呀,过也是私欲,这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一段原话呀,在线下分享会的时候,几乎每次我都会讲这一段,
所以从这件事情来判断,就是1462年吕文懿公的母亲去世,吕文懿公哀哭致死,这是他真死了,就是吕文懿公太悲痛了,悲痛到自己死了,哭死了,
这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来佐证,吕文懿公良知不光明,他是什么?他是要名,包括要孝的名。要忠的名,要仁厚长者的名,所以呢,从这些事情来佐证他当时的举动是出于私欲。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个中和处呀。所以告诉大家,最终裁决的是良知,
良知就是我们说的终极审判,它终极审判你做的每件事情是对还是错,
如果这个醉汉骂你,如果你很想惩戒他那就惩戒,这个是良知告诉你惩戒,这个惩戒一定是对的,
也就是说醉汉骂你,你内心很想惩戒他,可是你告诉自己有失身份,不与你一般计较,或者说我的名声更重要,那就是私欲占了上风,也就是良知不光明,
天理就是良知啊,天理就被人欲给遮盖了,良知就不光明了,所以是要去人欲啊,
一样的,比如说心想生也惩戒了一些人,就是我说的杀无赦啊,
我绝对不会考虑那些,就是别人怎么说我,现在还有人在背后毁谤我呀,因为我惩戒了他,他就在别的地方说心想生不包容,说心想生不大度,说心忘恩负义,反正把心想生说得一无是处,我在惩戒他的时候我根本不考虑这个,我自己知道我的良知想这么干,
我根本不会想着我惩戒他,过去的交情怎么办?毕竟以前有两年的交情了,虽然不是天天见面,但是也算是在一起两年的听过课的,就是好像没有必要把他必须清除出去,
但是我知道良知让我这么做,所以我就这么做了,做了之后我就受到一些评判啊,攻击呀,
但这个事情都发生在2018年年底,到现在过去三个月了,现在风平浪静,现在我很好,他好不好的,我不知道,而且自在大学的这个环境也越来越好,你明白吗?
我不要那个忠厚长者的名,我不要那个佛菩萨的名,有的人就拿这个东西来要求我,或者他要求的自己,
他什么呢?你不要区分啦,你要允许一切呀,你要包容一切呀,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你不要动气呀。我没动气啊,我只是听良知的,
那你这个说法,就好比你说给吕文懿公是一样的,当有人骂吕文懿公,你就会告诉吕文懿公,别跟他计较啊,不值得呀,你要允许呀,你要包容啊,你要让自己大度一些,涵养多一些,不要去区分,就是二元对立啦,一切都是可以的,让自己就是说活在本体当中,无善无恶,
那你这个跟吕文懿公的做法有什么区别?人欲呀,这个人欲包括让自己活在无善无恶的状态,都是一种人欲,
就是说良知光明是最重要的,所以良知光明听良知的你永远不会错,
所以心想生那个时候狮子吼,包括那个时候杀无赦,我杀了好几个人,得5-6个吧,所谓杀无赦,就是我把他微信删除了,别的我都不管,
就是他要不要听课我也不管,有的我把他微信删除了,他还在听课。有的把微信删除了,他直接把我的助理全部删除,就是我把他的微信删除了,他把我助理的微信全部删除,他自己也不听课了,
都可以呀,我也很和平,是这样,但是我要做良知让做的,明白了吗?
这个吕文懿公我们讲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知善知恶在良知,良知是终极审判,这是用,
体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像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用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修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今天第四句话就不讲了,因为跟今天这个主题不相关,
所以呢,以善心而行恶事者,这是袁了凡说的,说吕文懿公是善心行恶事,大家知道,这不是啊,他是良知不光明,所以他做了这个事情,
我们再说后面那个,恶心行善事者,就是这个大富人家,私设公堂,阻止了饥饿的老百姓抢夺粮食,这个袁了凡把它归于恶心而做的善事,
那如果这么划分的话,那就是心想真恶心做善事,为什么呢?心想生把一些人杀无赦了
有句话说过很多次了,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后面还有两句,慈悲多祸端,方便出下流。
慈悲为本,慈悲是本体,本体是慈悲的,但是本体的妙用可是要跟着本体的妙用来的,但很多人光让自己去慈悲了,
可是慈悲还有下一句话呢,慈悲多祸端呀,因为你的慈悲,你酿了很多的祸害,
方便出下流啊,因为你的方便为门,出了好多的下乘的修行,因为方便为门嘛,我们说各个法门都可以方便,你都可以修行,都是接引你的方便之门,
可是方便出下流啊,他不是一乘法呀,他是小乘法,它是不究竟的,方便会带给你不究竟法呀,所以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啊,明白吗?
那就是说我刚才说的,那你可以说心想生就是恶心做善事呀,你心想生杀无赦,你把一些人清除出去了,还清除了五六个,你这个心多恶呀,你看你心多狠呢,你呢就把人家从这个自在大学给清退了。
其实呢心也不狠,很多人自己都退了,我也没说什么呀。我也没说抱着大腿别退呀,
哦,你自己退可以,我退你就不行了,你看看,你是不是很有意思嘛,
我自己不爱听了,我不听了,这可以,你心想生要说我,你就不对,但你要不让我听,你就不对,你看看,怎么都是你有理呢?
我不管那些,我只听良知的。你明白吗?就是按这种说法,就是这个大富人家就不应该阻止穷民暴动,什么呢?
允许一切啊,你包容一切,你怎么这么没有爱呢?你怎么这么没有慈悲心呢?老百姓都饿死了,抢点怎么了,再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合理的,你要允许一切,笑看风云呢,不要干预,看只是看,观只是观。
你看有的家人就修成这样了,不是的,你知道吗?那个是修成了一个断灭空,修成了一个假慈悲,
所以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大富人家他做的这个事情,我不能说他一定出于良知光明吧,因为他后面没有更多的一种文字能够让我们去就是去区分的,
就是他不像吕文懿公还说了一句话,吾只欲存心于厚,这个大富人家他阻止饥民暴动,他只是说了这个事,并没有说这个大富人家更多的心理,就是没有描述这个大富人家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我们不能去猜测当时这个大富人家他出于什么心理。
但不管怎么说,阻止别人抢自己的东西总是对的,就算有钱人怎么啦,有钱你就可以随便抢吗?
阻止别人抢自己的东西这个做法总是对的。但是不能说他们一定是良知光明,不能说这个富人他良知很光明,但是阻止别人抢自己的财产这种是对的,
所以呢,这是袁了凡他说的就是以恶心行善事,但是恶心是不会行善事的,
这个大富人家他这么做也不是出于恶心,也不是说我非要把你们绳之以法,让你们饿死,他只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仅此而已,
他在这个当下他做这个事情,他倒不是说一定是要把老百姓怎么样,只是说那你都把我家里抢光了,我还要允许你抢吗?
那你说他会不会是一个开仓赈粮的这么一个善人,那不知道的。如果他不开仓赈灾,他可能良知不光明,
但是呢他阻止别人抢自己的财产,这个是人之常情,是合理的,这个我们也不能说他什么,所以他在这个当下,他的心不能说是恶的,他的心只是自保,
所以呢袁了凡说,以善心行恶事,正中偏也。就是好心办坏事儿,
以恶心行善事,偏中正也。就是自己的心是恶的,没想到反而做了好事,歪打正着,
袁了凡这个说法是不究竟的,是不对的,所以不可不知也。
就是刚才说的,你无法知,你根本无法知,你良知不光明,你光靠头脑来区分,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就是我刚才说的,如果吕文懿公碰到那个醉汉当年考中进士了呢?那里吕文懿公的感觉又变了,你看我做的多对呀,我为国家保留了一个栋梁之材,没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
但是呢,这个人能不能考中进士,良知知道,你不知道啊,
良知知道这个醉汉明年要犯死刑的,你赶快惩戒他吧,你去惩戒他,这是真善,良知知道这个人是考不上进士的,
所以家人们,听良知的,你就永远不会犯错,所以心想生从来没认为自己犯错,你知道吧?
就是我说的杀无赦,把几个人清除出去,删除微信,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什么意思?就是良知告诉我要这么干的。
所以不是不作为,所以心想生并不是o认为的那种无条件的,对一切都允许的,或者说好像是那个要做老好人那样的,或者说就是允许一切的,接纳一切的,不是的。
我告诉大家,我不是,当然我也不是嫉恶如仇,我也不是喜欢用自己的头脑去做一些充满人欲的事情,我只是时刻跟着良知走,
良知说这个人好好爱她,我就好好爱她,良知说这个人你需要离开他了,我就离开他,良知说这个事情你不需要做,我就不做,良知说这个事情你要做,我就做,这叫知行合一呀,明白吗?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啊,行是我在做呀,明白吗?所以这就很关键了,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的根本啊,
即使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即使一些让我们觉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他可能也不一定良知光明,他可能只是也是为了欲,比如说我只是想做个忠厚的长者,很可能。
所以这个理解了吧,今天又跟大家讲了阳明四句教,重点是讲的第三句,最终裁定是良知,
也说了你做事情,就吕文懿公和这个大富之家到底是出于什么来做的,这个很重要的,也更进一步跟大家解释了什么是人欲,
剩下的事情就是你要去修了,他为什么重要,我们在线下分享会以及解读了凡四训呀包括讲自在人生,都讲的很详细了,
因为只有真善才可以改命呀,假善改不了命的,只有真善能改命,
而真善不是不作为,真善是要把你的决定权交给良知,跟着良知的指引去做,明白吗?
也就是说把本体的妙用给他活出来,本体的妙用是良知不是你,如此你就能活出你自己的自在人生了。
这就是今天的课程,我们今天呢其实是把良知还有人欲更往深层次的去跟大家去讲了一下,
生活中很多隐藏的现象,我们如果良知不光明是看不透的,你认为吕文懿公良知光明,经过我刚才讲,你可能会突然觉得,哦,原来吕文懿公良知不光明,
你可能更加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良知光明所以层层递减,让大家去越来越明心见性,谢谢大家,爱大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