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当我们没有力量作出选择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概率是因为过去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被忽视,不被认可和尊重,因此慢慢的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感受的信心,老是怀疑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常说的一个梗:你妈觉得你冷,让你穿秋裤!还有很多隔辈养育的过程中追着孩子吃饭的做法,都是他们觉得孩子饿。
如果身边人经常否认或者不允许你的感受,随着不断的成长,我们就会没有办法去尊重允许自己的感受,所以也就不敢遵循自己的感受去做选择,进而导致怀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别人侵犯你的边界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是该跟别人沟通如何解决,说出你的想法和感受,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怀疑自己的感受,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不好的时候怀疑,开心的时候也怀疑,会担心怀疑这种开心是不是会改变,不会持续下去。
当自己产生一些决定或想法,也会怀疑是不是正确。会对自己的决策和想法产生怀疑,进而没有力量去行动。我们常说要爱自己,什么是爱自己?不轻易否认,重视自己的感受就是爱自己,信任自己的表现。
最不爱自己的时候也是最不自信的时候,最自信的时候也是最爱自己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常常情绪失控?是因为我们太擅长压抑和忍耐,当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是直面不是解决,而是压抑和忍耐,所以把自己都培养成了忍耐和压抑的高手。
而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期待自己的选择是被确保的、完美的,所以就会不断去征求各种人的意见。不光对自己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我们不想让孩子犯错,经常会直接把结果告诉孩子,如果孩子跟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错了,我们还会幸灾乐祸的说:“你看吧,没听我的错了吧”的现象,可是成长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这个代价是不管怎样都要付的。
而且作为父母,你能确定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吗?很多时候因为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我们的选择也跟不上时代。
但是正因为我们付出了一系列代价之后,就会对我们的选择产生质疑。我们觉得完美的选择不应该有任何代价,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当下能做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你要承担的也是你能承担的。
我们要有作出选择,面对选择,践行选择的信心。
信心的建立跟载体有关,当你自己没成为那个样子,你说什么都没有用,其实说话的人比他所说的内容更重要。有道理的话大家随处可见,这些道理能不能进入内心其实跟内容无关,而是跟谁说的,你是否践行有关,想影响身边人,就要首先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然后去影响他人,而不是改变他人。
那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就是学习,而学习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知行合一,否则就是简单的听说过,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听过看过的道理并不能起作用,活出来才能起作用,才能让我们建立真正的底气和信心。
在学习和成长之路希望跨越来到一个临近点,必须要持续的推进,时间和剂量一定要达到。
现在外界的诱惑特别多,我们看到别人活出了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也想迅速达到,所以就想急于求成,这也导致了我们的焦虑。但其实渴望短平快的思维本身就是很危险,容易被表象控制,被愚弄诱惑,所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慢慢的累积也是我们必须修炼的课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看到更多更美好的生活榜样去给自己信心,而不是给自己压力,我们可以通过维护自己的场域,让自己身边的朋友,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我们的家有更好的场域。可以认识很多优秀的朋友带动你去往更好的方向发张;也可以通过断舍离,让自己家里的场域更好,因为太多的物品会消耗家里的能量,会让我们有很大的负担,我现在就是家里东西一多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所以让我们家里的物品少而精。
原生家庭没有能给我们的,我们不要去抱怨,父母也有他们自身的限制,他们已经给了我们他们能给的最好的。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尤其有了孩子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养育孩子也养育我们自己,做孩子的父母,也做我们自己的父母,父母没给我们的,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有能力也有这个责任自己给自己,拿回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也就拿回了主动权拿回了力量,愿我们都能从现在开始尊重孩子的和我们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