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道求朴, 渐悟渐进

                                    ——《道德经》研习心得

        虽身处诞生《道德经》的福地灵宝,之前却一直是远远地观望这部旷世箴言,觉得它高、深、玄,非吾辈之流俗之众可以接近、玩味。直到今年的十一月份参加了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加入第二轮的研习活动,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在老子面前是多么的浅薄、愚顽而且偏执,不由惋惜一声:已经来晚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第一次参加学习,自己努力地钻研查阅了很多资料,,自以为已经理解了“道”的含义,“道”就近在眼前,可以描述。没想到听了徐博敏主任和李远先生两位学者对“道”的解读后,我觉得更加迷惑了,我所领悟的不是道,或者说不是道的全部。它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好像很近,触手可及,伸手挽之,却两手空空。“道”离我似乎更远了。

        但我记住了一句学道真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后来两个多月的研习活动中,我采取了“拿来主义”,批判地吸收别人的意见,并且尽可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却拓展延伸。

        “道 ”无声无形无色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问,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是谓惚恍”……欲言有耶?而不见其行。

        “渊兮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天下之始,以为天下母”欲言无耶?而物由以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似远似近,似有似无,忽明忽昧……道,又似拉磨的驴子眼前的红布条,在你觉得无限接近它时,它又跑到了更远处。好不容易垒起的领悟城堡,却轰然倒塌;一次次精进却又似乎转瞬间倒退。有时会很迷惘。

        学道的方法林林总总,但最有实效的莫过于去“行道”。在研习之余,常常以道德经之言规范自己的行为,涤荡心灵。读到“行不言之教”,常反观是否过多干涉孩子们的自由,有没有给孩子起到一种以身示范的榜样作用;读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常自省是否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忘记了已有的存在,忽略了已有的充裕;读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常思量是否守住了一颗本真纯朴的心,有没有太过执着于名,为一时之失误耿耿于怀,夜不成寐。是否在与人交往时太过执着自我认识,对人对事戴上了有色眼镜,生活中许多无所谓是非对错的人、事,却因为自己心里有了是非,有了对错,所以生出了是非对错。

        但这些困惑和迷惘却也在后续的研习中找到了答案。老子在四十一章说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類”。明道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过程。在悟道的过程中,迷途知返,退则为进,进者若退,时时刻刻立足于零,用归零的心态,谦虚守静。在悟道行道之中,当如履薄冰,把平坦当作崎岖坎坷,小心驶得万年船,以防在近道之时遭遇失败。

      学道于行 ,是必经之路; 时进时退,是常态;渐悟渐进,是愿景。吾将身体力行,以求近道。

                             

图片发自简书App

(灵宝市四小 雒红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