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初见《儒林外史》书名时,未觉其名巧妙。后来多次听到这本书,渐渐对书名更加熟悉。但不知是因为人们总是对熟悉的东西不以为意,还是怎的,也从未想过书名的含义。今日,再读它时才恍然大悟。

      “儒林”乃儒生之林,直接表明书中主人公的身份,他们都是一些饱读诗书和五义六经的儒生。“外史”则区别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儒林外史》主要写得就是明清两代儒生功名生活。书中的儒生性格迥乎,如胆怯懦弱的范进,吝啬守财的严监生,迂腐迷信的周进。虽然他们性格不同,但都遭受了科举制度的熏陶和荼毒。这些人都是老生常谈的人物了,然而我想写的不是那些读书进仕的儒生,而是书中的一个底层普通人物—胡屠户。

      小人物揭示大事件。胡屠户在书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性格的转变却是揭示科举制对人们残害不可缺少的部分。哲学表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人的性格也不例外。

      胡屠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底层市民形象,他一辈子经营一猪肉摊子。他勤劳、能吃苦,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不偷不抢。但底层打拼的生活让他不可避免地粘上市侩之气。

      他尖酸刻薄、凶暴粗鄙。他埋怨自己倒运,把女儿嫁给范进这“现世宝”、“穷鬼”诋毁范进的文才,认为能中秀才,全是因为主考官怜悯他而施舍给他的。他听见范进想借盘费去考乡试,便辱骂范进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语气凶暴;又叫范进“撤拋尿”照照自己的样子,骂他“想天鹅屁吃”;提到范进的母亲时,又骂她为“老不死的娘”,用语粗鄙,不堪入耳。范进“发疯“后,邻居们想到让胡屠户打醒范进,侧面反映出胡屠户粗暴的一面。

      他嫌贫爱富,范进中举前潦倒穷困,胡屠户辱骂他为“现世宝”、“穷鬼”,说他“尖嘴猴腮”,想中相公是“癞虾蟆想食天鹅肉”;提到万贯家私的张老爷等,便说是文曲星下凡,一个个方面大耳。

      他趋炎附势,范进中了秀才,他只拿一副大肠和一瓶酒道贺,自己吃得醉醮醮的走了,而范进中举后,他却备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范进清醒后回家,他一路低头替范进把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再度显出他的势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封建迷信之人,他认为中举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是打不得的,打了是要下地狱的。

      吴敬梓塑造胡屠户这人物时,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他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胡屠户的转变究其根本是深受科举制的影响而产生的。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开启,到清朝光绪帝废止,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它是无数寒门子弟和读书人获取名利进仕的途径,寄托着无数人想要改变命运的愿望。它正如今日的高考制度一般,不仅影响着读书之人,还影响着读书之人身边的人。

      范进便是这读书人中的一个。范进是真正接触了科举考试的,他是科举制的直接接触者和感受者,他的遭遇最能反应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而胡屠户是读书之人周边人的缩影,他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代表着非读书者尤其是底层无知识者对科举制度的认知。科举制对这类人的影响虽不直接,但荼毒程度并不亚于读书人。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反差便可看出。因而胡屠户的形象更多是粗鲁暴戾、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他是处于科举制圈外但不脱离科举制大背景的市井小民的代表形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