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鸣凤乔
读完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脑海里就勾勒出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个阳光男孩,很爱笑,头顶着乌黑的长辫,戴着一顶宽边丝绸帽,身穿亮丽丝绸小长袍,衣服上绣着吉祥的图案,在一个大院子里跑来跑去……
阿长在鲁迅家做事的时候,鲁迅的家境还没有败落。她是鲁迅的奶妈,不仅伺候小鲁迅的吃喝拉撒,晚上还要哄他睡觉。这在文中有体现:“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用余地翻身……”
鲁迅开心的时候,叫她长妈妈,不高兴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那时候鲁迅还小,不记得长妈妈原名叫什么,虽然长妈妈曾经说过。只是因为她之前的女工叫“阿长”,后来那个女工走了,她来了,而大家也叫习惯了,所以也称她为“阿长”了。
刚开始的时候小鲁迅并不喜欢阿长,因为她的长相不讨喜——矮胖黄,还经常在人面前“切切察察”“指指点点”。对小鲁迅也很严格,不准他乱跑乱动,还爱告状……
最讨厌的还不是这些,她除了睡姿不雅外,还会在早上醒来让小鲁迅说吉祥话儿,比如,“恭喜恭喜,顺顺溜溜……”
她还有很多麻烦道理,小鲁迅不喜欢。比如人死了,不能说死掉,要说“老掉了”;死过人和生过孩子的房间,不要乱进;饭粒掉在地上,要捡起来吃掉;不能在晾晒的裤子下面钻来钻去……
看到这我想起小时候过年,除夕的夜里,母亲就嘱咐我初一早上醒来不要乱讲话。她知道我睡不好,一定会说“困死了”,这在平时不算什么,初一早上说是万万不可的,这要影响一年的运势的,所以马虎不得。当时也感觉妈妈好烦,但是心里对大人的敬畏,自是不敢乱说话的。
所以很理解小鲁迅,他那时还小,不喜欢啰嗦是很正常的。小孩子啊,就喜欢随性。
但是长妈妈很擅长讲故事,小孩子好哄,容易信以为真。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小鲁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睡觉时也不觉得挤了。感觉长妈妈很伟大,很厉害,心中充满了敬意。
但是小孩子的脸,就像是六月的天,变得好快。刚刚对阿长有一点点的好感,又因为隐鼠的死而发生了改变。
文中没有详细描写隐鼠是怎样死的,只是说和长妈妈有关。
鲁迅先生在散文《狗·猫·鼠》中提到了隐鼠的死因。小鲁迅原以为隐鼠是被猫吃掉的,后来知道是被长妈妈不小心踩死了。
小鲁迅很伤心,对阿长的好感又没了。但伤心归伤心,一有新的玩物就会暂时忘记不愉快。
所以他一边伤心着,一边又喜欢上了绘图的《山海经》,喜欢绘图故事,这倒很符合小鲁迅的年龄。
关于《山海经》的故事他是受到一个远房叔祖的影响的。这个远房叔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喜欢读书,喜欢各种花,与周围的人不合群,是一个高级的寂寞者。闲暇的时候,只和小孩儿一起逗乐,他称孩子们为小友。他有许多书,最令鲁迅念念不忘的是带有绘图的《花镜》,这是一本介绍怎样养花的书。
那位叔祖还和小鲁迅说起带图的《山海经》,里面有人面兽,九头蛇,三角鸟,还有生着翅膀的人和没有头以乳当眼睛的怪物……这一切吸引着小鲁迅,令他念念不忘。
因为心心念念,所以一闲暇起来就会想起。虽然隐鼠的死让他很难过,但想起《山海经》里的那些怪物就忘掉了。
小鲁迅为什么那么喜欢《山海经》呢?看看现在的孩子们怎样喜欢看动画片就能够理解了。
由此可见,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比同龄的小伙伴们要好得多,除了能够懵懂地玩,还在不经意间受到文化的启蒙。
小鲁迅非常想有一本自己的《山海经》,攒好了压岁钱,却没能有好的机会去书店买。
这一切阿长看到了眼里。
小鲁迅并没有刻意说过这件事,因为他觉得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说了也没有用。
后来阿长做的一件事,让小鲁迅对她刮目相看。
是的,长妈妈在回娘家的空隙,为小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长妈妈称之为“三哼经”的。
小鲁迅非常喜欢,虽然这本书印制粗陋,纸张很黄,但他终于看到了想象中的怪兽,尽管怪兽的眼睛是长方形的,但在小鲁迅的心里它也是一本宝书。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几则小故事抒发了自己和长妈妈之间的感情。故事并没有大的起伏,却能够感受得到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长妈妈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他依然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只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此时名字已经不很重要,在鲁迅的心里,长妈妈已经是亲人一般的存在。
其实,长妈妈的夫家姓余,她不仅有一个做裁缝的过继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她做了一辈子的保姆,39岁那年,在看戏的时候死于羊癫疯。
这一切鲁迅的文章里没有,或许他不知道吧。然而他却一直在心里默默祝福,祈祷仁厚的地母保佑长妈妈灵魂永安。
看文章的我在心里默默地想,那个戴小帽,着小长袍的男孩哪里去了呢?他是去找他的长妈妈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