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故事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金安平的《合肥四姐妹》,张允和《最后的闺秀》,张允和口述,叶稚珊整理《张家旧事》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从文家书》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原名沈岳焕,字崇文。从小在凤凰长大的他,似乎天生就爱四处闲逛游荡,小学毕业后便投身行伍,随着当地的土著部队浪迹于湘西周边。后来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于是就在北京大学旁听。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他,说着一口湘西土话,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天赋,最终在文坛展露头角。
在吴淞上海公学任教期间,他爱上了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不断的给张兆和写了无数封情书,都石沉大海。张兆和出身于合肥的名门望族,家里排行老三,因此沈从文在书信中称她为“三三”。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的追求者众多,但张兆和从来都不予理睬,并且给自己的众多追求者排上了序号,沈从文都排到了“癞蛤蟆第十三号”。后来张兆和不堪其扰,将这些情书拿到当时的校长胡适面前,请求胡适帮忙。胡适说,他只是顽固的爱着你。张兆和却说,我顽固地不爱他。沈从文不断地给张兆和写炙热的书信,甚至跑到张兆和的苏州老家,每天去拜访转悠,给她的弟弟讲故事,赢得家人的好感。最终在沈从文死皮赖脸,锲而不舍的狂热追求下,张兆和终于接受了他。当时在青岛教学的沈从文给张兆和的去信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也是开明,同意了这门亲事。于是张兆和在二姐张允和的陪伴下,拟了一份电报,内容只有一个字:“允”。后来张兆和不放心,又重新拟了一份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是一个黑壮朴实的女孩子,家里孩子众多,作为老三的她,与保姆相处的时间更长,性格上与其他姐妹相比,也较为内敛。从小就特别能吃,据说一餐能吃好几个馒头,充满健康活力之美。
婚后的张兆和抛下小姐的身段,缩减开支,不穿衣打扮,精心打理家庭。再美好的爱情,也经受不了柴米油盐的侵蚀。沈从文是一个较为好面子的人,在吃穿用度上也不太会算计过日。婚后的他依然出去应酬,收集喜爱古玩字画,从小刻在骨子里散漫、浪漫的性格与张兆和婚后的踏实勤俭似乎格格不入,两人经常为“钱”发生争执。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二人都逐渐渐行渐远。
那时的沈从文,也是林徽因家“太太的客厅”的常客之一。一天,他苦恼的告诉林徽因,自己精神出轨了,爱上了一个叫高青子的女人,并且他还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一气之下,直接带孩子奔回了娘家。有一天,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高青子当时是熊希龄的家庭老师,熊不在家,高来接待他的。高青子原名高韵秀,笔名高青子,也是一名作家,热爱文学,而且和沈从文还是同乡,二人聊生活、聊文学,无话不谈,渐生情愫。
这种“横溢的情感”在林徽因和金岳霖的劝导下似乎得到了暂时的控制。后来沈从文去昆明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张兆和不愿同去,留在北京照顾子女。而高青子竟也在西南联大的图书馆任职,二人的情感纠葛成了西南联大的谈资。第二年,张兆和才带着孩子来到昆明和沈从文团聚,奇怪的是她并没有和沈从文一起住在西南联大,二人在昆明处于分居状态。最终高青子认识到沈从文不可能和张兆和离婚的,因而她选择了退出,终于结束了这段感情纠葛。感情一旦出现了缝隙,就再也回不去了。张兆和始终心里有个结,无法原谅沈从文。二人直到沈从文去世,一直过着貌合神离的分居生活。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开始着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直到这时,她才似乎渐渐去理解沈从。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中,她说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张充和女士为沈从文撰联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谓是沈从文一生的最佳概括了。文人大抵是感情丰富,充满浪漫幻想的。沈从文和张兆和的这段感情毫无疑问是真挚的,却也是现实的。爱情和婚姻究竟是不一样的,婚姻是要扎根到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接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洗礼。沈从文的日常生活起居在张兆和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安放,然而那颗文人的心,却一直没有得到妻子的理解与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