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会有很多遇见,总会在不经意间,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遇见一朵花,可以改变你一天的心情;遇见一个人,也许就改变了你往后的人生;而遇见一本书,可以使贫瘠的心态变得富有。
在一次不经意间,遇见一本书《知行合一》,作者度阴山,讲诉的是王阳明的辉煌传奇。
年少时的王阳明非常与众不同,对事情总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曾一度迷上象棋,之后又钻到道教的养生术,再之又开始舞枪弄棒、玩弄排兵布阵、遍览兵法。年轻时曾接触了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并听了谁谁说一草一物都有它的道理于是便实践起“格竹子”,格了七天道理没格出来反而格出病来。后来参加了几次会考明落孙山……接着又步入仕途、但遭廷杖、下狱、流放蛮荒、差点死于贵州龙场……剿匪功高被忌……
王阳明一生坎坷,但最有影响力的是他创立了心学。心学是一门神奇学说,但在那时却只有王阳明认识到它的神奇功效,他动用心学的力量剿匪江西荡平巨蔻、又以几封书信一场火功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匪患。心学主要核心是知行合一,而知行的前提是致良知。他让我们知道,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他说:人应该把自己的良知当成唯一的人生准则,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按照良知去做事的是圣人,不肯致良知的是愚人。
“知行合一”实际上也是他心学“心即理”和“事上练”的延伸: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那我唯一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来验证我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寻找天理。
他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内心的去实践。所谓自得于心,对任何事情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有用的,也不必太在乎别人眼光,心中有目标就认真去实现,做个独立自主的人,当然也得基于良知,而不是随心的为所欲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中贼很多,如七情六欲。怎样去除心中贼呢?他告诉我们在七情上要有个度,。过犹而不及,有些事不能较真。比如失恋,可以伤心难过几天,但不能一直颓废,作践自己、萎靡不振。而对于“欲”,人人都有追逐名利之心,但是如果过分追求而贪图名利则会失去自我从而违背自己的良知。他说去除私欲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
......
王阳明一生都在实践心学,最后他总结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单理解就是昧良心或者违法的事,我们要控制自己不受诱惑不做违法的事,还是好好做该做的事吧。
对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还是很难做到,书里好多大道理也不能一时消化,不过值得再看一遍二遍。回到现实中来,其实生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的一切外物都是你内心的折射;生活过得好不好,环境和物质水平从来不是主导因素,而是内心以及基于内心的实践决定了你拥有怎样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