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8岁的时候学会骑自行车,想起那个晩上,感觉自己那时对教育理解得太浮浅。
那时,我家楼后是一段新修的柏油路,晚上高大的路灯散射出明亮的光,照着这段未通车的路,让孩子们忍不住想在此洒欢野跑,我带儿子学骑自行车也就由此开始了。
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场地是农村的打麦场,因为在不会拐弯和不会刹车时就开骑了,所以车子行进到麦垛旁时,我就迅速跳下车,将车子蹬倒在软软的垛上。如此反复,直至自己学会了控制车速、撑握了车向,才会从行进的车子上稳妥地跳下来。
有了如此的经历,我深知把车子骑起来容易,控制好车速和车向才是难点。于是,我决定先充当儿子骑车的“麦垛子”。
“儿子,我扶住车后座,你只管坐在车座上,放心蹬起来!”
“好,妈妈,我们开始吧!”
第一趟,我抓紧了车座,车子稍倾斜一点,我便把它校正回来,摇摇摆摆间,儿子很快就学会了将腿上的力量传到车子的脚蹬上,车子已经可以跑起来了……
车子骑到马路另一头,妈扶住、娃下车、妈搬车,车调头。妈抓牢、娃上车,继续开蹬、俯身抓车校正,继续上一轮的动作。
两遭下来,我一直弯着腰开始胀痛,抓车的手和胳膊也麻木起来,跑起来的腿也酸疼起来。看来,持续一个动作、如“麦垛”一样保护骑车娃还真是辛苦。但是,责任还在,坚持!
儿子倒是很兴奋。此时,车子在他脚下,象小时候的三轮车,快一点,慢一点,绕绕路中间的石头墩,飞过一片片的小水洼,脚不滑了,眼睛也盯着前方了。
“妈妈,我自己能骑了!”
“嗯,非常棒!” 我的手依然没放松一刻。
渐渐地,我的腿跟不上节奏了,不得不松开手,伸直些腰。但很快,车子稍微倾斜一些,我又赶紧去抓牢。后来,这种间歇的抓牢我也无法坚持了.......
“儿子,我们歇会儿吧”
“妈妈,我不累。没有小轮的车太好玩了。”
“妈妈跑不动了!”
“好吧,妈妈,我们歇一小会儿。”
再次上路,我的腰一会儿就又疼起来,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过,很快我的意愿就被生疼的腰打败了,我只好把不安的心往旁边挤一下,伸直了腰,紧跟着儿子的车子跑起来。这样,既使车子倒地,也能在危急之时补救。
儿子倒是轻松快乐,不时地问我能骑快一些吗。后来,他干脆把我的“慢些、慢些”的嘱咐抛到了脑后,飞快地骑起来。两圈下来,我大汗淋漓,腿也宣布投降了。
“算了,孩子总要经历摔跤!”我眼一闭,心一横,终于不紧跟车了。快到路一侧了,我紧跑几步追上,生怕他下车时控制不好。只见儿子放慢了车速,一片腿从车上跳下来。回头才发现我还在一米之外。
“妈妈,你一直都没扶着呀!” 儿子高兴地叫起来。
“是呀,是呀”,我嘴上轻松地说着,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后面的一段时间里,就轻松快乐起来。我不必虐腿虐腰虐胳臂,儿子也不再频繁地问我计于我。他一圈一圈地来回骑,到路那头也不需要下车就可以自己转弯掉头了。四十分钟以后,我开始用秒表记录他一圈下来的时间了。看着他上下起伏的身子,车子飞一般地前进,我感受到一个男孩子释放的激情和勇气。
回想起来,其实我早该在孩子能控制车速时放手。我的担心传递给他,过度地呵护让他无法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纵使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了,他总是还要问“妈妈我可以吗”。而我以责任的名义还在坚持那种呵护。自己很累,孩子也放不开。
放手让孩子去做,相信他的小脑瓜里有思维、有边界、有目标。这个过程,他自己能够收获的远比妈妈帮他收获的更多。我做的,就是在与他同行,累了,帮他擦擦汗;迷茫了,听他说一说;进步了,和他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