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是守陵的特殊群体,皇帝在世的时候,她们要伺候皇帝,皇帝去世后,她们还要去伺候皇帝,有的甚至十分凄惨。那么,她们是如何伺候在陵墓中的皇帝?
古代皇帝拥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去世后还想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把陵墓修建得异常豪华,除皇后之外的嫔妃要去为皇帝守陵,嫔妃身边的宫女,也得要陪伴嫔妃去守陵,并不是所有的宫女都可以去伺候逝去的皇帝。
有的朝代,宫女的地位很卑微,甚至不如庶民的地位高。比如汉朝时,昏庸的江都王让犯错的宫女裸衣敲鼓,或者放在树上,有的一个月才能再穿回衣服,有时把宫女丢到狼窝里,让狼咬死,或者活活饿死她们。
汉武帝时期开始让宫女守卫陵墓,规模还很大,一个杜陵便安置了上百名宫女。朝中有大臣提出过让没有子嗣的宫女回家,却遭到了拒绝。皇宫之中对宫女的生活起居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对守卫陵墓的宫女同样要求很严格。
汉朝时,伺候去世的皇帝也不能马虎,要“事死如生”。陵墓之中有放置的皇帝模型,穿衣、住处和生前一样,因此宫女还要像皇帝生前一样,早晨按时准备洗漱用品。古代人头发长,宫女也需要准备梳妆用具。到了睡觉的时间,宫女得铺好床褥,准备好睡觉的东西,早晨起床的时间,需要整理床铺,一切都要像皇帝生前一样尽心服侍,不能出差错。
宫女的下场一般都比较凄惨,一般来说有三种下场,一种是死于陵园。有的宫女原先是嫔妃,先帝去世后被废,和普通宫女下场差不多,如汉成帝班姝婕、赵皇后都被派去守护陵墓,赵皇后到陵墓的第二天便选择自尽。
第二种是放还回家。不过回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宫女要护陵二三十年才能回家,此时已经年迈体弱,回家后也不能自理。在放归前,还得经过严格的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回去,需要继续留在这里。多少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女,守着先帝的陵墓,活成了耋耄老人!
第三种是幸运回宫。这种实在是太少了,两汉几百年间,也就只有汉桓帝的生母和汉灵帝的生母得以返宫,并恢复尊号。这种偶然性的事件并不多,一般的宫女连想都不要想。
唐朝民风开放,可是对守陵的宫女依然严格要求,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定制。有专人押送宫女到达陵园,避免出现中途逃跑的现象。送到陵园后,还有专门的士兵看管,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过着孤独单调的生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
宫女伺候先帝依然要小心谨慎。每天要认真打扫陵墓,扫除落叶,清除灰尘,连墓碑都要认真擦拭,不敢有半点马虎。一日三餐伺候好,虽是祭品,也不能懈怠,保证先帝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这种生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复一日,终其一生,除非遇到特赦。宫女去世后还不能陪葬,得葬在陵外,比起汉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守陵的宫女要承担祭祀的任务。祭祀每天都有,也就是刚才说的“一日三餐”,每个月有个大点的祭祀活动,这个时候宫女需要带着先帝的衣冠,到寺庙中祭祀。每年还有个大型的祭祀活动,宫女得忙前跑后,连个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很辛苦。
宫女要承担哭灵的任务。哭灵是表达伤心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古代皇帝登基之前可以不择手段,经常上演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情形。一旦登基之后,则宣传孝道等传统儒家观念,对待先帝也要表现出怀念的样子,自己不可能经常来,但是宫女一定要经常哭灵,而且哭得要真实,要伤心,这样才显示出先帝的“人格魅力”。
守陵的宫女平时也要唱歌跳舞。这并非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献给先帝的娱乐节目。对,你没有听错,古代认为人去世了也会像生前一样,有着平时的爱好,因此宫女要经常在先帝陵前唱唱歌跳跳舞,而且不能一直重复,隔一段时间要编排新的舞蹈。宫女入宫时经过严格的挑选,进宫后经过严格培训,多才多艺,却只能在陵园内表演为去世的皇帝表演,实在是件很可惜的事。
现在看来,古代的宫女守陵显得没有人性,皇宫里的人无视守陵宫女的生活和心理,对花季少女是个摧残,有许多宫女无意之中便被卷入宫斗,成为宫斗的牺牲品。最后,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白居易的《陵园妾》全文,感受一下守陵宫女的寂寞与凄苦。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丛鬓疏,红玉肤销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谗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官监送锁门回。
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松门到晓月裴回,柏城尽日风萧瑟。松门柏城幽闭深,闻蝉听燕感光阴。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把花掩泪无人见,绿芜墙绕青苔院。
四季徒支妆粉钱,三朝不识君王面。遥想六宫奉至尊,宣徽雪夜浴堂春。雨露之恩不及者,犹闻不啻三千人。三千人,我尔君恩何厚薄。愿令轮转直陵园,三岁一来均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