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在本我、自我、他我三者之间不断寻求着平衡。
本我更期望在山间更年岁;
自我期待在人间的名利场,获得尘世的幸福;
他我是来自于身边人的希冀或者是要求,以及存活于世的各种社会角色应尽的义务。
大部分时候或者全部的时候,我根本搞不定,在不断否定、肯定交替中煎熬着,煎熬着煎熬着最后也就变得没有希望了。
在去往西藏之前,我读完了仓央嘉措的诗集,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外,我对其中《须弥山》记忆深刻,几乎读一遍就记住的样子。
须弥山上转日月
寄语山王专注看
君住山间更年岁
我来世里寸心丹
双重人格瞬间就在我的身上体现,我既想要世俗的利禄,也想要躲进深山简单度日。
有次下班的路上,从地铁站走回家这短短的一公里路上,我突然意识,其实这三个“我”,可以归而唯一。
上学的时候跟几个同学讨论过,如果不考虑社会属性,外界的期待,你想从事什么职业?我那个时候想当厨师,有同学当裁缝的,也有想当木匠的,也有想开小超市的,我想这就是一开始我们心中的本我,但是与世俗的大环境要求不符,后来的后来,我们高考,选专业,上大学,到后来选择职业,都是为了一份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我们都走向了他我,并没有成为本我。
近几年短视频的爆火,社会营销越来越严重,仿佛房子、车子、有多少存款,是人生的必修课,缺少就代表你是个失败者。这一切的背后仿佛是在把那些正常生活的普通人拉入到一个激烈竞争、捞金的时代,没办法摆脱。
我们被社会营销洗脑,开始追求自我,但其实最终我们想要的一个本我而已。
很多人都想实现自我,获得他我,最后成为本我,但是其实一开始就可以做本我。
大部人想要功成名就后,悠然自得做自我,想着暴富,财富自由后,找个离城市不远郊区过简单的生活。
我是在2月读完《瓦尔登湖》,让我不断思考本我,我想要做什么人,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唾手可得的生活,却想要在经历大事大非后再去生活体验,无非是放不下他我。来自父母期望,自己深陷的名利场。
自己努力那么久,就想有个相对满意的结果,无法摆脱自我和他我,既然目前做不到,那就成为应该成为的人,然后再成为原本的自己,将他们三者尽早归而唯一。
我给自己做了一件T恤,上面写着:不听世俗语。
我喜欢在周末穿着它去散步,在三个我之间,摒弃他我,暂留自我,最终回归本我。
最后写下三个我,借用仓央嘉措的诗:
本我:山间更年岁
自我:人间寸丹心
他我:世俗的角色
愿我能早日忠于自我,实现三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