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指的是我们选择了A而放弃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对个人而言,投资当中的机会成本可看做我们可用于投资的钱,一旦投资了A,那么相应的无法投资于其他渠道的最大收益。
举个例子,假设我有10万元,我用来全部存放在某宝宝类产品里,获得的收益是2.3%,那么我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
如果我是极度保守的只敢投资定期存款的隔壁老王,我可能只敢存放在一年期银行存款当中,那么我的机会成本是1.5%。两者相比,放在宝宝类产品里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我是看不上老王那可怜的不够塞牙缝的收益,但是又偏好稳健一点的投资的隔壁大王,于是选择一些收益率大概在4%左右固定收益类的产品。那么我投资宝宝类的机会成本可是更高,两者相比,怎么还看得上宝宝类啊。
如果我是对老王、大王都嗤之以鼻的隔壁新生代小王,追求高收益,一心只看P2P。收益率不超10%不罢休,天天把自己当做羊毛收割机,薅羊毛,薅完这家薅下家。那我的机会成本就是+10%。
如果我是投资经验丰富的隔壁王中王,我也可以建立一个组合,让自己的收益率达到年化15%,但是不会像小王那样要面临本金全失的风险,那么我的投资机会成本就达到了15%。虽然比巴菲特低多了,但是复利的魔力可不能小觑。
发现没有,如果只考虑收益的因素,提高自身的投资机会成本就显得很有必要。资产配置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答案不同。你要做的就是不停的和自己会的投资产品比较,比较他们的收益率,风险性、流动性,从而寻找到最优选择。
所以,你至少要先知道,资产常见的投资渠道大致分为哪几类:
钱生钱类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类。投入货币,产出的收益也是货币,体现的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比如:银行存款、固定收益类产品、债券、信托、P2P、民间借贷……
让钱为你打工,你就可以成为收息婆(我取得名字,其实我的梦想是成为包租婆)。
物生钱类
这类恐怕大家更为熟悉,房地产、股票、股票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土地……这类资产有最大的特点就是本身可以带来收益,比如房产带来房租、股票可以获得股息等等。这类资产有抗通胀的属性,通过实体产生收益。
有人会问,为什么股票也具有抗通胀的属性。这里指的是股票背后所对应的优质公司,特别是有定价权的公司。这类公司,不会因为通胀的背景遭受不利的影响,相反还能够一路水涨船高。比如茅台酒,通胀来了怎么办,涨价啊。反正消费者依旧买单,没什么大不了。
物品类
这类是依靠着物品的价格增长而获得收益,但是他本身不会带来持续的现金流入。他只有在卖出的那个瞬间,才产生真正的收益。比如黄金、大宗商品、艺术品、红木、古董、珠宝、也可以是他们对应的基金……
即便是同一类资产,他们代表的风险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很大。一定要充分了解了他对应的风险和特性之后,才作为配置的备选。艺术品投资那么复杂,水好深,不懂的就别碰了,不然学费交了一大堆,说不定还没学会。投资黄金的你连它的影响因素都说不全,也别买了,顶多定投点以傻博傻还能等到野百合的春天。
还是回到开头所说的,实实在在提高自己的投资机会成本才是正解啊。
END.
我是三好辣妈。理财界段子手,形象界鸡汤女,育儿界小白鼠。看完喜欢,记得点赞、评论、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