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星期一
有个笑话: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我语文考了15分,数学考了2分。”爸爸沉默5分钟,语重心长的说:“孩子,你有点偏科啊。”笑话归笑话,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01
当发下试卷的那一刻,家长们紧盯分数不放,看完分数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基本上是对孩子某一时段所学的书本知识的抽查。
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少部分情况,父母关心孩子的分数是应该的,但不要太纠结分数的高低!
某次成绩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所以它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班上有很多的孩子虽然成绩平平,但能看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比如王超,胡晨楠,胡锦荣,刘瑾琪,石桂荣……
而且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的品德好,情商都很高,说明我们的家教很成功,分数固然重要,但人品好是首要的,而且人品的好坏是无法在试卷中反映出来的。
02
父母要端正态度,承认差异。每个孩子由于智力的因素、以前的学习基础、对新环境的适应等的不同,学习成绩总会有差异。而且每个班只有一个第一名,不可能人人考第一,父母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情况(如考试的难度、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武断地得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的结论。
这就像给孩子生病吃药一样,同样是感冒,中医将感冒分成风寒、风热和暑湿三种类型,感冒类型不同,自然其治疗方法和用药也有所区别 ,如果不诊断清楚是那种类型就冒然用药,好的话只会治标不治本,不好的话还会使病情恶化!考试如果不查明真正原因,就盲目采取打骂责罚,题海战术,那么结果就会反其道而行。
03
如何帮助孩子们分析原因呢?
首先考得好,要分析好的理由,找到优势,继续发挥,发现问题,要不断改进。很多孩子在考试当中成绩忽上忽下,我觉得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总结分析,哪些是自己确实会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碰对的,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找到问题后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重新拟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其次,考的不好,父母更要与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绩欠佳的原因。
a.学习态度不认真,不仔细,像那些思维敏捷,贪玩而成绩平平的同学属这类型的,这类孩子应帮他们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下次以他的实力争取超越班里的谁,给他刺激,给他鼓励!
b.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欠佳,像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很“勤奋”但其实是磨洋工的同学。不管学什么都是有诀窍的,家长们可以建议孩子们用自己提供的好方法试一试,与以前的方法进行对比,当他们尝试到甜头后,就会自觉去寻找一些“捷径”。
c.上课不够专心,不懂又不敢请教老师,没有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像那些比较胆小内向的同学看似专心听课,实质上是人在心不在。这类孩子家长们多与孩子沟通,进行一些能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专项训练,(这个可以在网上查,我就不一一展开列举了),此外应给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孩子多说,家长多听,勤与老师沟通,一起鼓励他多回答问题,培养他敢说敢问的精神。
d.做事不够仔细,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及时复习功课,像那些比较懒惰、学习被动的同学,这类同学首先帮助他们指定阶段性的目标,并进行及时评价反馈。比如说孩子一周的作业如能完整做好三天,就要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必要时教给他们一些预习的方法。
.考试时紧张 这些同学的父母平时是最在意分数的,这些同学的背负的无形压力太大,深怕考不好就受责罚。这部分同学家长首先端正自己对待分数态度,然后心平气和的查找问题。
在探查原因的过程中,一方面,父母要坚持深入地分析,要态度和蔼,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使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全面细致的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父母应宽容鼓励,坚持不懈,我们的严格要求重在平时,当孩子们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再刺激孩子,否则就如同在孩子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同时也要不忘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
04
学习不是百米赛跑,而是几乎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要想孩子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一点点优势,需对孩子的学习常抓不懈。
作为家长,既要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与非智力因素(意志、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的培养,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发掘孩子所蕴藏的潜能。
欢迎大家在有什么问题和观点给我留言,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