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亏中的平均分问题”初探
前天晚上,在接晚自习后放学的乐乐时,忽然接到琴老师的电话,相互问好之后,琴老师说自己要讲一节数学文化课,备课过程中遇到困难,想起从前我们两个一起研讨课的情景,不禁感叹:“那时候多好啊,面对一个问题,两个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我听后心中一震,往事浮在眼前。
1
当年,我们两个张店镇的数学老师作为县教研室选定的送课老师,一起出去送课,在送课的过程中,我们经由坦诚讨论课而相互敬佩。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桐寨铺乡送课,我的课上的并不满意,忐忑不安的我当天晚上回去后连夜修改课件,重新梳理讲课思路。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大朱岗等候县教研室老师时,琴老师凝重地告诉我:“关于你讲得那节课,我是这样想的……”。
等琴老师说完她的想法后,我非常感动,琴老师的有些思路和我昨晚的反思非常吻合,有的思路则非常有启发性,这些思考很棒!在感激之余,我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于是,在那个清晨,我们一边沿着公路散步,一边热烈地讨论,虽然旁边的车一辆辆从身边过去,但是我们却沉浸在数学教学研讨中。
等到县教研室的车停在我们身边时,我们竟然无法立刻停下,县教研室的老师一脸惊喜地也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之中,就这样,一路争论不休,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郭滩一小,那节课后来上的很精彩,这一份精彩背后的精彩我又怎能忘怀!
2
“这次要讲什么?”
“有3个没有刻度的量杯,它们的容积分别是8升、5升、3升,其中8升量杯中装满了水,现在不能借助其他工具,你能把8升水平均分成2份吗?”
听了这个问题,我的脑子自动运转,请各位看客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后再阅读下文更好玩。
3
一番思考之后,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先把5升量杯倒满,再把5升量杯中的水倒入3升量杯中,然后把3升量杯中的水再倒进8升量杯中,再把5升量杯中剩下的2升水倒入3升量杯中,这时3升量杯中倒不满,还亏1升,这时,再把8升量杯中的水倒入5升量杯中,倒满之后,再把5升量杯的水倒入3升量杯中,这时3升量杯中只能倒进去1升,于是,5升量杯中剩余的水就是4升!再把3升量杯中的水倒入8升量杯中,此时8升量杯中也是4升!平均分便成功了!”
我啰里啰唆地说出自己的办法,琴老师高兴地赞道:“对,就是这样操作的。”停顿了一下:“可是,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会不会太难?再者,这样一道题的教学价值又在哪里呢?”
“你是怎么想的?”
“我想,这个来回倒的过程如此复杂,所以要鼓励孩子倒之前要先思考。这个题可能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8平均分,一定会分成2个4,而题目中只有3和5,思路最好是5-1=3+1,这样思考能充分运用题目的已知条件,这样的话如何找出1这个数就成为解题的关键!”
听了琴老师的解释,我不住点头:“这个思路真的很棒!教学问题先放一放,再给我出一道难一点的题。”
“10、7、3”
我按照琴老师的思路走:“10平均分后得到2个5,条件中只有7和3,那么7-2=3+2,如何得到2就成为解题关键,来回倒吧……”,解答成功之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好:“再给个更难的吧!”
“12、7、5”
通话时间一长,我有点累了,干脆坐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绕了几圈后终于算出来了,不禁欢呼。
4
不知道什么时候,乐乐已经放学了,和爱人一起站在我的身旁安静等待.
我和琴老师又探讨了教学上一些看法,没有什么突破,自己觉得这些题目挺好玩,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又该教什么?深浅怎样把握?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先放下。
放下电话,和孩子一起回家,路上,我们说起此事,乐乐很有兴致地解答了“8、5、3”,乐乐的思路和我的不同:“先倒满3升量杯,再往5升量杯里倒,再倒满3升量杯,再往5升量杯里倒,这时5升量杯倒满,3升量杯剩1升,然后清空5升量杯,再把3升量杯中的1升倒入5升量杯里,然后再把3升量杯倒满,再把这3升倒入5升量杯,这时5升量杯中1+3=4,而8升量杯中刚才已经刚好剩4升。”,我很惊奇于这种新倒法,真是有趣,随后,我又介绍了我的倒法和琴阿姨的找“关键数”思想,乐乐很佩服琴阿姨的分析和“找关键的1”这个思路;
再做第2道题“10、7、3”时,乐乐用“倒满3升量杯,再往7升量杯里倒”的方法时,遇到了困难,又因为受找“关键数”思想的影响,没有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
小莹则提醒:“干老师说要数学建模,这个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
5
第二天早晨,数学建模又在我脑中激荡,虽然还很模糊,但是我重新梳理之后,有了命名的冲动。8升水的量杯只是充当了置换的容器,所以命名为“总杯”,5升量杯和3升量杯根据大小分别命名为“大杯”和“小杯”,如果大杯往小杯倒,那么大杯会出现剩余,也就是“余几”,大杯余下的水再倒入小杯中,此时小杯中会出现倒不满的现象,也就是“亏几”,根据余亏来运算,总能找到平均分的结果,所以,我把这一类现象命名为“余亏中的平均分问题”。
重新梳理之后,我发现了“大杯往小杯倒水”的原则:大杯总在往小杯中倒水,而小杯倒满之后总是需要不断清空,清空小杯后,大杯将继续往小杯中倒,这期间有时大杯中出现剩余,有时小杯中出现亏空,经过若干次之后,好像就能得到要的结果。
另外,经历多次做题之后,我发现,倒水过程非常繁琐,如果把倒水过程简化成数学算式,会非常便捷,于是,纯粹数学运算出现了,看官,你可以先试试
6
(1)“8、5、3”的数学运算:
5-3=2,3-2=1;
5-1=4;
出现把8平均分成2份的第一个4,把另外的水倒回总杯,第二个4也出现。就大功告成了。
用表格表示如下:
(2)“10、7、3”的数学运算:
7-3=4,4-3=1,3-1=2;
7-2=5;
出现把10平均分成2份的第一个5,把另外的水倒回总杯,第二个5也出现,成功。
用表格表示如下:
(3)“12、7、5”的数学运算:
7-5=2,5-2=3,
7-3=4,5-4=1;
7-1=6;
出现把12平均分成2份的第一个6,把另外的水倒回总杯,第二个6也出现,搞定!
用表格表示如下:
7
开始我以为“剩余”和“亏空”会交替出现,后来我发现在“10、7、3”中,7升大杯连续倒2次,会出现2次剩余,最后一次剩余1升。
当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对此很感兴趣,我隐隐觉得这与除法有某种关系,
7÷3=2(次)……1(升),所以,必定用7升量杯往3升量杯倒2次,最后7升量杯中会剩余1升。
这个发现很有趣,但是手头上没有现成的题目来验证,于是,我就自己编了一道题“20、17、3”
“20、17、3”的数学运算:
17-3=14,14-3=11,11-3=8,8-3=5,5-3=2;3-2=1,
17-1=16,
16-3=13,13-3=10,
出现把20平均分成2份的第一个10,把另外的水倒回总杯,第二个10也出现,耶!
用表格表示如下:
8
做到这里,我又有了新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类似题都能平均分呢?这个大胆的假设做出后,我自己又出了很多题来验证,结果发现“20,13,7”是无解,后来又发现“100,53,47”无解【说明:此处看官不必验证,这两个题都有解,是我的计算出现问题】。
后来,又拉着小莹和乐乐分享这个研究成果,乐乐则对有余数的除法感兴趣,我们继续研究,发现余的数不断增大,亏的数不断减小,并且增大和减小的数是相同的,最重要的是当余的数比小杯的容积多时,会出现一个“拐点”,也就是余数又会变得很小,并且又开始有规律地增大,以“拐点”为分界线,会出现一组一组的余数,这些余数之间又有规律地变化。
后来乐乐和我开始研究我说得无解的情况,发现“20,13,7”是有解的,只是我计算过程出现错误而已。
在面对“100,53,47”时,由于计算过于繁琐,乐乐和我干脆减法、除法以及发现“拐点”一起用上,直接进入纯计算模式,但是此题过于繁琐,最终没有推到到实际结果,但是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直观地感觉到,如果用计算机计算,最终一定能找到结果,只是一个计算次数问题。
9
正当我们隐隐觉得此类题目都应该有解时,小莹抛出一组数据“10,2,8”,我一想,顿觉奇妙,这一组数据无解啊!看官,请停下来想一想,这组简单的数据怎么就无解了呢?
证明无解过程如下: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5是一个奇数(单数),而2和8是偶数(双数),2和8无论如何运算,也无法得出奇数,所以此题无解。
10
思路一旦打开,立刻用用奇数、偶数来说明一下前面题目有解情况的原因。
(1)“8,5,3”用到的奇数、偶数关系:
5-3=2用到“奇数-奇数=偶数”,
3-2=1和5-1=4用到“奇数-偶数=奇数”。
(2)“10、7、3”用到的奇数、偶数关系:
7-3=4用到“奇数-奇数=偶数”,
4-3=1用到“偶数-奇数=奇数”;
7-1=6用到“奇数-奇数=偶数”;
6-1=5用到“偶数-奇数=奇数”。
11
今天早晨梳理时,忽然发现乐乐的方法“小杯往大杯里倒的方法”【第二种方法】不仅行得通的,而且是“大杯往小杯里倒的”逆运算。
举例来说“12、7、5”的第二种方法用表格表示如下:
这种方法和“小杯往大杯倒”【第一种方法】做个对比:
你会发现:
“小杯往大杯里倒”最后出现的是“5+1=6”;
“大杯往小杯里倒”最后出现的是“7-1=6”;
这和琴老师最初设定的“12÷2=6,7-1=5+1”是统一的。
12
啰里啰唆地说了这两天地零碎想法,我知道,一定有大家能高屋建瓴地梳理出更棒思路,不过,这些思考做为有益地探索,也算蛮好玩的。
感谢琴老师给我了这么多探究的乐趣,只有教学该如何设计,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暂且悬置,不敢妄论,然亦不敢忘,故记录之。
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于郑州龙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