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潜龙之德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2.切须去了外慕之心!力行。
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有两分心向里,得两分力。文蔚。
须是要打叠得尽,方有进。从周。
看得道理熟后,只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着眼也。又答人书云:“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惟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僩。
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而今入道理在这里,自家身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僩。
3.《易》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语》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学问之后,继以宽居。信道笃而又欲执德弘者,人之为心不可促迫也。人心须令著得一善,又著一善,善之来无穷,而吾心受之有余地,方好。若只着得一善,第二般来又未便容得,如此,无缘心广而道积也。洽。
自家犹不能怏自家意,如何他人却能尽怏我意!要在虚心以从善。升卿。
4.“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人杰。
圣人与理为一,是恰好。其他以心处这理,却是未熟,要将此心处理。可学。
今人言道理,说要平易,不知到那平易处极难。被那旧习缠绕,如何便摆脱得去!譬如作文一般,那个新巧者易作,要平淡便难。然须还他新巧,然后造于平淡。又曰:“自高险处移下平易处,甚难。
5.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既有以喻之于始,又自勉之于中,又其后得人商量是正之,则所益厚矣。不尔,则亦何补于事。道夫。
6.大本不立,小规不正。
7.道理生,便缚不住。淳。
见,须是见得确定。淳。
8.贯通,是无所不通。
“未有耳目狭而心广者。”其说甚好。振。
9.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可学。
工夫要趱,期限要宽。从周。
且理会去,未须计其得。德明。
才计于得,则心便二,头便低了。至。
严立功程,宽着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道夫。
10.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是真实道理。“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这些道理,更无走作,只是一个性善可至尧舜,别没去处了。
11.或问:“气质之偏,如何救得?”曰:“才说偏了,又着一个物事去救他偏,越见不平正了,越讨头不见。要紧只是看教大底道理分明,偏处自见得。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摸索不见。若见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处,也自会变移不自知,不消得费力。
12.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一句事不关己,便通行四海愚夫;一句莫谈国事,便据民权为私器。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