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能让我们坚持做枯燥事情,让我们变得有毅力的做事方法,可以将其简单归纳为以下两个步骤:
步骤一 预见感瓦解:如果一开始不想做事情,缺乏动力,找出不想做的原因,然后调小目标,瓦解感觉不好的障碍,找到动力;
步骤二 成就感获得: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设定易达成的小目标,并且达成小目标,就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它会推动我们持续地背下去。
这个方法我将其称为--行为导向方法。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坚持做枯燥事情,让我们由原来的没毅力,不想做不爱做,快速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心情,变为有毅力呢?
我们继续以背单词为例来分析一下。
背了几天单词后,这背单词的过程比较枯燥乏味,而后我们一想到背单词这事,还没开始背,就会感觉到痛苦,产生不想背的想法。这种事情还没开始做呢,就事先对即将要做的事产生的一种感觉,我将其起名为----预见感。
预见感是我们对于即将发生或接触之事物的一种心理感觉,它产生于行为还没有开始之前。我们人类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事情开始之前,都会先入为主地产生这种预见感。
那么,如果我们能改变这种反向的不好预见感,使我们一想到背单词就觉得是种快乐、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会爱上背单词呢?或者说,至少不会再那么讨厌了吧!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我们的预见感,我觉得先要研究一下预见感是怎么来的。
那么,这种预见感是怎么来的呢?它来源于我们过往的经验。
预见感的来源
预见感来源于过往的一些经验教训,是一种不需要理性思考的直觉。由于有了预见感,使我们人类能总结经验教训,并在风险来临前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避免和减少风险,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有个祖先 ,不知老虎为何物,从没见过老虎。有一次这个原始人来到一个陌生之地采集食物,不小心天上开始下雨了,于是找到一个山洞想要进去躲雨。不巧的是,这是个老虎洞,这个原始人于是就遇到危险了,老虎呼啸着扑了过来,但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个原始人命大没死,通过和老虎英勇搏斗最后幸运地逃了出来,那么下次,这个原始人若再次不小心想进山洞躲雨,就必须能够预见到山洞里有可能会遇见老虎,预见到进陌生山洞躲雨的可怕之处,从而减少再次遇到老虎的可怕经历,这样才可以保存性命。
所以说,我认为,预见感可能是我们人类从原始社会时期就进化产生的一种能力,它能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
不过也许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原始社会的例子过于久远,我们再举一个现实生活当中经常可以遇到的例子。假设有一块木板,宽约20厘米,我们把这块木板架在同样高约20厘米的两块石头间,做成一个离地1米小桥。这样的小桥,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上面走来走去,也不会担心会掉下来。但是,同样的这块木板,如果我们调整一下它的离地高度,把它架在两幢摩天大楼间。这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就会开始心生胆怯,而不敢在上面行走了。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在于,我们还没开始踏上小桥之前,就会先开始害怕...... 还没走上小桥,想到小桥的高度就开始感到害怕,这就是预见感的体现。这种预见感来自于过往的经验,我们会感到害怕,可能是过去我们有从高处摔落的行为,或者是见过、听过别人从高处摔落的故事。
这个就是预见感,对于即将发生的行为,我们的大脑会根据经验提前预判它存在风险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风险,它会警示我们存的的风险,如果可能会遇到麻烦,它也会提醒我们做好应对预案,以减少麻烦。
预见感来源于人类的求生系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我将其称为人类求生系统的第一种基础感觉。
我们可以认识到,预见感对于人类生存来讲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说’凡事有利也有弊‘,预见感它有时往往也会给我们的行为造成困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面来看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反向预见感。
生活中常见的反向预见感
背单词
为了学好英语,我打算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背好8000个单词。我的计划是每天利用2-3个小时的时间背诵100个单词,然后剩余的时间可以玩。但是,背单词这事极为枯燥,背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经常一想到背单词就感到痛苦厌烦,有时甚至连打开单词书的心情都没有。
还没开始背,一想到背单词就感觉很痛苦,这是反向的预见感。它会导致我们背单词缺乏动力,从而停止继续背单词。
整理屋子
我有个朋友,他刚参加工作,一个人租住在单身公寓里。有一次,我上他家,到了他的门口我就惊呆了,整个房间乱糟糟的,我甚至连他房间里最大的家具-床在哪儿都找不到。他说,他不是没想过要整理房间,只因东西太多太乱了,有些东西需要决定是否扔掉,有些东西需要决定是否归置到哪个地方,而最为关键的是,他有点选择困难症,做选择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整理起来需要太多的时间,每次整理不到一小时就放弃了。以后每次觉得需要整理房间的时候,还没开始整理,脑子里就开始觉得这是太麻烦之事,还是算了吧。
还没开始整理,就觉得麻烦,这是反向的预见感。
写作
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写了个计划,大概要写几十篇的文章,大概要5万字左右。而书中的这些理论都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在写小说只靠编就可以了,许多例子需要我反复思考验证逻辑验证其有效性。而我之前没有写书的经验,因此,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挺艰巨的任务。有好多次,坐在电脑前,想到这些未整理好的理论之繁杂,想到要写这么多字的艰巨性,我实在是不爱动笔,于是时间就这么一天天,一月月地过去了。
没动笔,就觉得任务繁杂艰巨,这就是反向的预见感。
爬楼梯
我家是个农村的两层小楼。地面一层,中间一层,还有一层天台。那么从地面这一层上到天台,中间要经过两层的楼梯。每当刮风下雨或天气炎热的时候,外出不便,我喜欢上上下下地爬楼梯来锻炼自己的身体。
从地面这一层上到天台,再下来回到地面,我称这为爬一趟楼梯,一趟相当于爬上两层,再走下来两层。如果我这样重复十次的话,就相当爬上20层楼,再走下来。
我觉得如果要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每次至少要这么地爬上爬下来个10趟,直爬到浑身出大汗为止。这中间爬楼的过程是极为枯燥和无聊的,因为这座楼我住了10几年了,这里的每一个物件我都无比熟悉,没有一点新鲜感可言。
我曾爬过好几次的10趟,但往后如果还想爬的话,往往没爬2趟,就觉得又无聊又累,就想放弃。每当想起这个爬楼,就会觉得是件苦差事。
爬楼梯,我还没爬呢,就感觉到累,这就是反向的预见感。
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类似的反向预见感,这些来自于对行为导向机制起反向作用的预见感 ,导致我们设定的目标往往无法坚持执行下去。
我们说,预见感是来自于人类的求生系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但这里的问题在于背单词、整理屋子、写作、爬楼梯这些行为,其实并不会危及我们的生命,相反的如果能坚持这些行为则有益于我们的生活,但是由于预见感是反向的,却导致行为导向机制对我们继续做这些事起抑制的作用,致使我们缺乏毅力。
预见感的缺陷
有一次,我正一边听音乐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个我平时很喜欢的馅饼,这饼通常是甜味的。但吃了一半,忽然感觉到味道和往常不太一样,有点苦甚至恶心,不对劲。低头仔细一看原来这块饼有些部位发霉了,这种从味觉上获得的苦味、恶心感觉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停止继续食用变质的食物,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
但是有苦味的食物我们都不能吃吗?不是的,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习语‘良药苦口利于病’,许多药物也是苦的,味道同样地令人恶心,但是食用这些药物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我们不能因为对药物的苦味感觉不好,而放弃服用药物。
药物如此,我们的行为也是如此。因此,不能说所有的导致我们产生痛苦感觉的行为都不能做,我们发现,人类的求生系统有时会妨碍我们的发展,这似乎是一种缺陷。
所以,我们应该想法调整并解决预见感反向的问题,处理这个缺陷,这有利于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