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体(Hippocampus),又名海马回、海马区、大脑海马,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
人通常会更容易记住悲伤的情绪,快乐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因为某件事甚至因为一句话而受到深远的影响。那些不快的情绪,那些微小的悲伤在时间长河里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性格,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它们具有潜伏期,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它有多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吞食,最终变成显性而我们也无力挽回。我称它为另一种慢性“心理创伤”身边有这样的案例:
【案例A】
A为单亲家庭,父母在她3岁时离婚,母亲独自带她,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不太合群,小朋友一起做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不停的咬手,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医学上名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可以通过携带熟悉的玩具,父母衣服等方式得到改善。但对于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效果。母亲在老师的建议下寻求了心理干预。辅导过程中找到了根源,在这个孩子小小的世界里父亲离开家的那一天有极其深刻的画面感,她明白父亲不会再回来,母亲只要不在视线里就非常害怕母亲也不再回来。没有人愿意要她。这个孩子现在已经是个初中生了,幼年的那场离开对性格的影响慢慢凸显,她非常会察言观色,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努力的取悦着身边的人,生怕会被人讨厌。这取悦型的人格产生就是出自幼年的那场离别。
【案例B】
B为后组建家庭的案例,B幼年父亲意外去世,母亲再嫁,继父脾气暴躁,总会动手打人,她和母亲就是第一受害人。她从小就比同龄孩子更安静,比同龄孩子想的多。一路小学,初中,高中。慢慢发现对异性的排斥越发严重,在大学时已经严重到异性站在身边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她失去了同异性交流的能力,改变了性取向。往后倒推,最开始的成因是来自于对继父的害怕。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害怕的单一情绪,一步一步演变到对异性的排斥,走向了另一种人生。
【案例C】
C家庭幸福,从小没受过苦。但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很少陪伴。一直由姥姥抚养,工作后经常情绪不稳定,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产生怀疑。怀疑是否是自己做的不好,是否是对他有意见。对世界充满了恶意,不相信爱。不相信世人会真心相待。有两件事对他影响深刻,一件是幼年因为母亲常年在外,偶尔回来,总希望母亲能陪着他,在母亲要走的时候跟母亲生气,说母亲根本不爱他,母亲大发雷霆打了他一个巴掌。另一件事是成年后说起未来结婚,打趣的说母亲要帮他准备彩礼,母亲说我辛苦了一辈子,你都工作了还要这么大岁数的我们给你结婚出钱。母亲的回复也许只是一句玩笑话的下文,但对于他来讲无疑是小时候母亲可能不爱他的情绪升华。让一直横亘在心里的委屈无限放大。爱对他来说都定格在了幼年的那一巴掌里。
(以上案例为身边的人和事,有所调整不必对号入座)写到这就不在列举,人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生命体,之前曾参加过一个团体的心理咨询活动,在一次分享里,其中一个分享人讲述失恋的悲伤,知道失恋这个事儿其实是一个小事,但就是没办法从失去的悲伤里走出来。心里医生在这里打断她。澄清了一个误区,所有跟情绪有关的事儿它都不是一个小事,哪怕是因为丢了钱包不开心这样微小的情绪它都不是小事情。对心理医生这段阐述我时至今日都印象深刻并心有感悟。有多少的损伤都始于原生家庭,始于未被及时关注和疏导的小情绪。损伤一旦形成很难再复原,那些创口它们始终都伴随这我们,影响着我们。
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选择未来。情绪不能被压抑,即使它微小。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所有出现的情绪,并培养第一时间排解它的能力。找到一个兴趣点帮助自己,阅读也好,聊天也好,逛街也好来让情绪出现时有一个好的方式达到平衡。最后,愿大家的日子都是值得被记忆和收藏的快乐。
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质押欧式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亨·奥斯汀
注:如果你觉得我写的还像那么回事儿,欢迎加我微信公众号“wmyqing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