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的痛失父亲和第一次大逃亡部分。从标题上看,就能感觉痛苦和灾难,作者用自己的故事,让我们感同深受。
当时,阿富汗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1975年法齐娅•库菲出生时,因为是个女儿,一个可怜的女儿,就要被抱到太阳底下暴晒,烘烤,差点死于非命,最后真主让她活下来了。她三岁半时失去了父亲,在大姑妈把她父亲的尸体运回家时,她光着脚跑上街,看到母亲在哭泣,立刻停了下来,惊恐地紧紧抓住她的衣服。然后,她从母亲身旁望出去,便看到了父亲的遗体。她号啕大哭,虽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她很清楚,今后她们的生活将大不相同。这是她唯一一次与父亲“亲近”,可以说,她还没来得及感受父爱,父亲就去世了。
法齐娅•库菲描述的痛失父亲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失去父亲的情景:2013年5月12日下午6点,13岁的我正在家里做数学作业,我的母亲哭着喊着跑去找人帮忙,原来我的父亲快断气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她找了我叔公,而他们抬不起我父亲,就在厅子的茶几上放下我父亲,我能感觉到他的呼吸,可按照我们那边的习俗,将要去世的人要搬到祠堂里去。面对这种情况我不知所措,只好站在旁边,什么忙也帮不上,等我回过神来,才意识到父亲已经永远离开我了。我便一路哭着去到祠堂,晚上姑姑和叔叔陪着我们守灵,母亲是不允许为父亲守灵的,所以我不知道母亲当时的心情,不过以我对她的了解,她肯定是很痛心的。守灵的夜晚,喇叭和唢呐的声音交替着,显得特别凄凉,父亲就这样冰冷的躺在那里。那时候我还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死亡,只知道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直到初三那年,外祖父去世,我对死亡的理解深了一层,本来我跟外祖父并不亲近,也不至于太伤心。可是当时,我想到母亲没有了父亲,她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她,这样想着,我就很难过。我号啕大哭,恍惚是我的父亲再一次离开了我。再到高三那年,有个堂叔去世,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开始哭了,因为他女儿就比我小1岁,我们经常一起玩。她的父亲永远离开了她,我有些接受不了,原来死亡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谁都无法停止它的脚步,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那些还没来得及表达的爱,都随风而去了。
面对父亲的离世,法齐娅•库菲的母亲前去看护尸体,一直守灵到第二天下葬。所有妻子中,她是唯一一个进去跟父亲遗体做最后道别的。母亲默默地肩负起父亲入殓前的准备工作,正如她在艰苦的生涯里默默忍受其他一切一样。她是那么有尊严,那么负责任。她没有尖叫,也没有号啕大哭,只是默默地按照真主的旨意替他擦洗身体,整理衣服。即使父亲已经走了,母亲也没有负他,正如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尽管母亲为失去心爱的男人痛苦不已,但父亲的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母亲的成熟与老练。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母亲就展现出了天生的领导能力。她执掌家中大小事务,组织资源,决定孩子们的命运。正因为有了之前辅佐父亲的经历、高效的家庭管理能力和营造大家庭和谐的能力,才让她成功地带领我们走出那一段黑暗时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走散,确保他们的安全,是她的首要任务。那时也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是,出于当初不同我父亲离婚的同样原因,她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因为她不想冒失去孩子的风险。
法齐娅•库菲描述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父亲去世后,当时有同村的、邻村的单身汉到我家说媒,母亲都没答应。因为她听过带着孩子改嫁,孩子被继父毒打的事例,她不忍心我和弟弟遭受那些。母亲靠她的勤劳和坚韧,把我们养大,供我们读书。我也深受母亲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独立的女孩子。我开朗、热情,并不会因为父亲的去世,自怨自艾,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女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撑起一个家的。
母亲从小就锻炼我的自理能力,我7岁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了。13岁时,过节或过年母亲就给我钱,让我自己安排,比如买什么菜,买什么家庭用品。每当这时,我就先询问母亲,再拿笔记下要买的东西,踩着自行车,就去镇上采购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这很能锻炼人,母亲给的经费有限,我又要买全东西,买的东西又不能太差,所以要搭配好。这些东西很受用,让我懂得了如何管理好一个家。虽然我不能像法齐娅•库菲一样,成为阿富汗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国会议员。但是我可以好好的孝敬我的母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她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