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原文首发于李俊慧老师主持的百度贴吧(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4230409705?pid=81204092106&cid=0&red_tag=3332103818#8120409210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以张五常教授之学为格物之途,于常人可至修身齐家,于上位者可治国平天下。——题记
1、有缘相识
曼谷温热的风吹走了春节本应有的寒意,母亲倚在沙发上,手捧着一叠打印出来的文章,看得有滋有味,是张五常教授的旧版经济解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教授的名字,接触到他的学说。母亲最初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教授《姚明的脚伤根源在于教练教错了他》一文,诧异于其严密的逻辑,透彻的分析,而这一番分析竟不是来自体育人士!对教授的名字有了印象,在机场见到教授的《多难登临录》便买了下来。只是前言部分,就将她深深吸引。自此,母亲开始了追逐教授学说的旅程,并以转述、赠书等各种方式向身边的亲友同事做推荐。《中国的经济制度》因为是中英文的,母亲也买了几本送给办公室的外国同事,让他们自己去看中国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虽然多次听母亲提起教授的文章,工科大三的我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并没有立即投入其中,只是在假期闲暇时草草的读了《卖桔者言》、《中国的经济制度》和零散的博客。转眼毕业参加了工作,接触社会多了,观察的现象多了,在母亲的影响下用教授的理论去解释许多现象,如此通畅,于是对教授的理论开始着迷。恰好此时李俊慧老师的《经济学讲义》出版,母亲买了一套给我,读完以后,第一感觉同母亲一样——过去多次尝试终没能读完一本充满公式和图表的经济学教材实在不是我的错,这才是我们能理解的经济学。于是开始追逐教授和李老师的博客文章,一头撞进了宝山。
2、初开眼界
收获最大,莫过于思维和角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提供了看事物的一个新角度,于纷繁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的局限,更颠覆了过去的许多看法。
我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顺顺利利的标准理工女,学习较真但有时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人云亦云。我一度信奉福利和民主,认为学生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大多数人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皆是因为福利制度不健全(得自己挣够钱养儿养老),而政治腐败、不通民意则是因为独裁而非民主。而国外福利制度好,年轻人就有很多的选择自由。我曾看到一个从英国来中国的自愿者,他毕业后先不急于工作,而是外出游历,先到台湾,后来又到中国大陆,随便挣点生活费,玩够了,回到英国,有福利等着他,不用担心医疗、生活。我当初认为这才是先进的制度,却没有仔细研究过究竟何为民主,也没有问福利的钱从哪里来,只是随了五毛党的愤青言辞罢了。从张五常教授的博客到李俊慧老师的QQ空间,我才终于明白了福利和民主的祸害,用李俊慧老师的话说就叫“重建三观”。有了张教授和李老师经济解释给我的新视角,加上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看到了更多的事实,才以最短的时间摆脱了对国外“制度先进”的迷信,对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
在北美的产假最长可以有一年,有些政府规定雇主必须为其保留职位。母亲知晓后即问:“那岂不是女的难找工作,也不容易涨工资?”细细回想自己的经历,前者我没法判断,后者确实如此。我工作一年多,尽管老板颇为满意(他说没想到中国人能在北美那么快适应),却丝毫不提及涨工资。其实我很清楚,羊毛出在羊身上,公司为我的产假支出的成本总是要以某种方式收回,推迟涨工资不失为一个交易费用很低的方法。
在我准备要休产假的时候,老板首先关注的是我会不会返回工作岗位。当时我感觉这个问题很奇怪,后来才发现在北美许多家庭里女性都选择放弃工作成为家庭主妇。其实是因为受最低工资管制,保姆工资高,这边少有人顾得起保姆带孩子做家务,自己的工资纳税后不够请保姆或所剩无几的女性比例很大(付保姆的工资还得加上消费税)。由此导致保姆这个行业在北美一些地方几近消失。与保姆类似的诸如修鞋洗鞋(比买新的贵)、停车场收费员(使用自助付费机)、商场收银员等岗位也大量消失,小公司老板兼前台随处可见,初入职者找工作难度很大。相比在泰国观察到的情况,因为没有最低工资的管制,雇佣好几个保姆的华人家庭多的是,餐馆酒店的服务员也特别多,去泰国旅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其服务质量之优。有这么多的岗位,刚刚进入劳务市场的人何愁找不到工作起步?
在北美,志愿者非常普遍,毕业生的简历里志愿者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经验。对比国内的情况,不少人曾一度归结为志愿者文化缺失,从道德角度进行批判。我也曾跟风相信,但现在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普遍其实是因为最低工资太高,许多雇主雇不起足够的员工完成一些琐碎的工作,同时众多初级求职者找不到低端岗位积累经验,志愿者于是成为双方交易费用较低的绕道方式。政府进而对志愿者的使用又做了严格的限制——不是所有的雇主都可以招志愿者,使得志愿者仅限于一些公共服务(如医院,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和教会,另一方面政府又表示要努力创造工作机会、促进毕业生/年青人的就业,其自相矛盾可见一斑。
母亲说过去有一段时间,国内做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把国外的妇女发展理论引进中国,但是在分析国内妇女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时候总显得水土不服,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的妇女发展工作侧重于帮助面临特殊困难的妇女而不是男女平等发展的问题。了解北美的劳动保护和福利政策以后,发现原因竟是北美妇女比中国妇女面临更多的束缚。母亲有一个朋友,曾数次找到工作,最后放弃工作都因孩子没人照顾而请保姆又几乎要花掉全部工资(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在家,无论他/她是否有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现在老二都已过12岁,她却不容易找到工作了。她也曾经是高学历高能力的人,却因为与社会失去联系而日渐成为一个怨言满腹又无安全感的人。母亲感叹,在所谓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所谓先进制度下,不知道有多少女性被逼回家。如果没有过于严苛的儿童保护法,没有最低工资的干扰,朋友现在至少还有一份工作,也不至于因为与社会脱节而抑郁。看似保护儿童和雇员的“良策”,实际摧毁了许多妇女的发展机会。这绝不是一些保护妇女的法规(如规定企业必须聘用一定比例的妇女、为产后妇女保留职位等)所能弥补的。
我禁不住质疑,儿童真的需要这么严苛的法律来保护吗?试问有多少父母会比坐在办公室的“他人”还要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孩子呢?那这些过度保护又从何而来呢?过去的我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现在习得了教授关于子女是父母的私产的分析,我想应该是福利社会下孩子的产权从父母转到了整个社会,反而造成了产权的界定不明晰,需要政府出面来用各种法律去弥补。
教育的公有化也由此诞生,使得普通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日益下降,当然,一些高端社区除外。这导致移民北美的华人买好学区房子的热情不亚于国内的父母。此外,这里有一类很特别的学校—— gift school(类似于国内的神童班),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学生通过考试或教师推荐入学,学习期间采用淘汰制,被淘汰的学生则回原学校,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基本都能进入一流大学。听说很多华人刚移民的时候迷信免费教育,等到醒悟过来,却将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加餐,以期孩子进入gift school,或直接送入私立学校。
因为有了经济解释作为神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已不再视若无睹,不再当作理所当然,也不再迷迷糊糊。尽管这个武器尚未打磨得很锋利,幸而人尚年轻,还有许多的时间继续学习教授的经济学,打磨好这个武器。
3、磨刀砍柴
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事做一番经济学解释成了一项家庭乐趣。
丈夫的工作是要提供工程节能解决方案,一天吃饭的时候他说起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更喜欢给客户推荐他提供的方案,而其他一些工程师提供的方案不如他的受欢迎。原因是他能够更综合地考虑用户的其他需求。“呀,你这个工作定制性挺高嘛。”“是啊,客户经常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我们得帮他整理思路,从高定制性特质去理解客户服务客户才能胜出。”
国内很多城市为老年人提供公交优惠,优惠条件不一,有的年龄70岁以上,有的65岁以上,有的60岁以上,有的限制时段,有的限制次数,其中有一个城市,60岁以上,不限时段、不限次数。“这个决策肯定是一个失误,特别是60岁以上这一条。”“你怎么证明?”“问当初参与决策的人,难度大,不容易找到。看他们地铁开通的时候还优惠不。”“好。”“同志们,地铁开通了,老年人免费乘车的年龄提高到了70岁。”“哈哈!教授的经济学好用啊!”“公交什么时候改?”“现在不会,要等到老少(上班族)高峰乘车矛盾进一步激化或财政负担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忘记教授说的过去的成本不是成本了?有些错误已经犯了,立马改正不一定是最优选择,看机会成本。”
“你知道吗,今天有个英国鬼子建议在西部山区xxx项目增加校车运行。” “哦,他又生搬硬套英国的政策啦?”“是啊,搞不清楚情况瞎折腾。他说山区用摩托车送孩子上学不安全,也不经济,政府应该支持校车。但是当地政府表示,需不需要开班车/校车,要看这条路上黑车多不多,黑车多了才说明需求足够负担得起班车运营的成本。那鬼子还死犟不服气!为此我们不得不多做了两项调查来否定他的建议。”
这样的讨论家里随时在进行!
4、人生选择
生活中时时面临选择,有些选择的机会成本太高,一错可能遗憾终身。
在国内临近毕业时,都是大家的迷茫季,学工科的人找工作不难,选工作不易。回想那时,我拒绝了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让人不解。其实我是清楚地把工资和经验积累结合起来考虑,从一堆的工作机会中坚定地选择了工资和经验积累潜力合计最高的一个,没有太多纠结。这是无形中从教授的经济学中得到了启发的。当然,重要的局限条件是父母允许我再啃老一段时间(一笑)。回头去看,若无当初那份工作的附加值,我也不会很快的在北美找到工作。
母亲曾感慨,二十年前那些漂流过海到了发达国家的高材生们,曾俯视着国内同学面朝书桌背朝天的辛苦,而如今只是过着普通中产的生活,甚至要仰望国内同辈的潇洒。他们当初出国后虽然一步从一楼跳到了五楼,却在五楼一停就是数十年,而留在国内赶上了中国高速发展机遇的人,像是坐电梯般直接从一楼迅速升到十楼。那未来的二十年,中国还会不会有这样的高速电梯?我们该如何去分析和判断?《中国的经济制度》最好地解释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制度原因,就如同标定了关键变量,只要我紧盯着这些变量,看到它们向更好的方面移动(县级之间有充分的竞争,产权的界定更加清晰,合约的选择趋向自由),我就能够判断下一个二十年我该去向何处。如此重要的选择,若没有教授的经济解释提供依据,我不知还要迷失多久。
产假即尽,我将返回工作岗位。我希望母亲能够来帮忙照顾女儿,这于我是最有利的。母亲同意,尽管这意味着她将彻底告别职业生涯,放弃不错的收入。母亲和我隐约觉得这样的安排,比我辞职照顾女儿而母亲继续工作的安排更优。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我们却说不出为什么。母亲有一天灵光一闪,言已得其经济解释!母亲已年届退休,在工作中增加新的知识较少且也用不了太久了。而我尚且年轻,尽管收入不高,可是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多工资以外的收获,且这些收获能在未来持续变现。两者边际收益一比,优劣立分!母亲将此情此景又推进一步:为什么不请保姆来照看孩子呢?在追逐张教授和李老师的学说时,我和母亲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这是影响孩子未来的核心。现实条件下,找一个能提供这些服务的保姆显然是不可能的,母亲是最佳人选。母亲笑称放弃继续工作而帮我带孩子有了理论依据,再不犹豫。
于写此文的这几日,积极参与了李俊慧老师关于中西教育的讨论,对李老师的分析深以为然。我无法想象当女儿被肤浅的素质教育环绕时,我如何教给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看李老师挥刀砍去素质教育的遮羞布,我终于能够破除曾经的迷信,并且坚定:应该创造机会让女儿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希望她也能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满足和喜悦。
祖孙三代的重大抉择中都有张教授和李老师的学说在影响着。我相信经济解释这把神器正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正确抉择,修身齐家。
仅以此文恭祝张五常教授八十寿辰,愿教授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