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崇尚自然而然的发生,要相信所有的阅读都会留下痕迹,成果交给未来,交给岁月去评判。”
――王文丽
王文丽,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老师的课堂,如她的名字般,美!那么温婉、明朗、干净、和谐。“专家”和“名师”似乎已经不能说清她的光芒,所以采用“大咖”,王老师,小语届的大咖!
来自《要相信所有的阅读都会留下痕迹》:
王文丽老师对于阅读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第一,开卷有益,只要去读就有好处。
第二,阅读回归本真,享受其中,不变成负担。
第三,激发阅读兴趣,清除功利性,摒弃不合时宜的评价。
第四,寻求适合孩子们审美、眼光的书籍。
第五,选择儿童喜欢的阅读分享方法,阅读单、思维导图、课本剧、看电影等。
整本书阅读课分为“导读课与分享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
第一,预测,依据书名、插图、目录、线索等,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蓝色的海豚岛》、《时代广场的蟋蟀》和《吹小号的天鹅》等。
第二,找出重点,抓住主要情节与人物。例如《夏洛的网》。
第三,统整,即对整本书的认识与把握。例如《淘气包埃米尔》、《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漫游仙境》和《战马》等。
第四,连接,即与书中、生活中、已知事物和世界连接。例如《时代广场的蟋蟀》。
第五,推论,利用自己认知和文本给予的信息,对于文本没有说明的地方进行假设判断,例如《城南旧事》。
第六,比较,文本中人物的比较,如《小狐狸阿权》中关于“狐狸”不同书籍中比较。电影与文学作品比较。
第七,视觉化,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书籍,例如《本爱安娜》和《昆虫记》。
第八,做笔记,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由动作,体现个性。
第九,话题设计的角度,由教育意义,引发深度思考,例如《我是白痴》和《35公斤的希望》。
第十,电影中的那些童书,例如《神笔马良》、《西游记》、《鹬蚌相争》、《九色鹿》、《草房子》、《城南旧事》、《解忧杂货铺》和《豆蔻年华》等。
第十一,梳理不同主题,如果关于书籍中“老师”、“校长”、“儿童眼中战争与和平”等。
她的故事:
《语文让她如此美丽》
文丽的朋友曾这样解读她的名字:“语文让她如此美丽。”面对这样的赞美,我却仍不满足,我眼中的王文丽,她的美丽不止显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不过,还是让我们先从集中展现她的风采的语文课堂上认识她吧。
一、精彩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展现教学智慧的舞台,一个知名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非常精彩的。精彩的课堂,尤其是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因为有精彩的生成。有年轻教师询问文丽要怎样做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文丽将她的经验与体会和盘托出: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源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源于教师对课堂悉心的洞察和教育机智;源于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意识;源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源于准确、精当的提问……
我手中有文丽的课堂实录文集,眼睛随着一段段实录流转,头脑中浮现出一个个课堂情境。她的课堂坚守“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语文核心;她构建的思考情境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她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目标更有效地实现;她的课堂上师生都焕发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这些是我“阅读”她的课堂的感受,这些感受很理性,却带给我一种感性的冲动,使我有强烈的欲望去听她的现场课。终于有了一次合适的机会,文丽应北京一所小学的邀请去上校本教研的课。因为期盼了很久,所以听得分外认真。当下课铃声响起,我和在场的学生一同被惊醒——这么快就下课了?原来我们都沉浸在课堂的学习中,忘记了时间。
听文丽的课,发现她的课堂鲜见技术痕迹,却充盈着丰厚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不止存在于对文本的解读上,它弥漫在师生交流的每个瞬间。
文丽给我讲过一个小故事。一次她在外面上公开课,一千多人的大会场,备受瞩目。因为是借班上课,班主任老师好心地跟文丽交待:前几排的学生回答问题很踊跃,中间几排虽然不踊跃,但是不会出大错,千万不要叫最后一排的M,。基础很差,连课文都读不通顺。文丽很感激这位老师的提醒,同时也在心里打定了主意。课中,文丽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她特意走到M身边,想听听他自读的情况。M见文丽过来,就闭上嘴不出声了。文丽问他:“一会儿请你来朗读一段,好吗?”M拼命摇头。文丽又说:“我请你读最短的这段,现在好好练练。”无奈M的基础确实很差,短短的一段话,竞读错了13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M的脸红了,不知所措。文丽见此情景,一点也不慌乱,她抚着M的肩膀,温和地问:“你知道今天有多少人在听你读课文吗?”“不知道。”
“今天有1 500多位老师在台下听课。要知道一个人一生能有几次机会在1 500多人面前讲话啊!但是你做到了!你很了不起!有点紧张很正常,一会儿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好好练习,如果读错的地方在8处以内,就说明你有了进步,老师和同学们就给你鼓掌,好吗?”
后来,文丽如约再请M读书,那个孩子虽然仍旧读错了5处,但是台上台下不约而同地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完这段故事,我眼里忍不住充满了泪水。
文丽说: “这确实是重要的公开场合,那位班主任老师也是好心相告,如果我不了解情况也就算了,但是作为老师我知道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他需要帮助,我怎能视而不见,怎能无动于衷?”
是啊,同样是公开课,文丽没有关注上课的“效果”,她的眼里只有学生。她眼中是一个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她想用这短暂的接触为这个孩子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昕起来短短的几句话,不但抚慰了孩子不安的心理,而且提出了适合这个孩子语文能力的要求。“真是没有比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快乐的事情了。”作为一个刚刚做了母亲的人,我从心底认同文丽的观点。只有当教师具备了一种母亲的情怀,她才会这样小心地去呵护童心吧。
二、人文的教育
我一直都对名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有兴趣。他们在精彩的课堂下面是怎样工作的?他们怎样应对平凡的教学工作,如何处理教育中的琐事?精彩的课堂固然令人炫目。但平凡中才更显教育的真谛。
日常的教学工作充斥着考试和评价的压力,教学变得枯燥、机械。文丽在日常教学中,同样需要应对各种考试,同时她也一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她提倡教师要教“有用的语文”。
何谓有用的语文?文丽认为不要回避现实的教学压力,有用既应是一时的有用——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也应是一世的有用——一辈子都对语文充满兴趣和热爱,二者要兼顾。只会考试,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感觉不到语文的灵动与情趣;而只注重激发兴趣和培养情感,不具备应试的能力,学生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大概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学生几乎不用老师费什么劲,而学困生是令人头疼的群体,老师为他们付出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文丽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她遭遇了不爱学习的学生,还遭遇了“野蛮”的家长。她在一篇<留人留心》的教育随笔中,为我讲述了这样一个平凡却异常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