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过完年七岁,其实实际年龄是五周岁零两个月。大眼睛,长睫毛,忽闪忽闪的,特别惹人爱。切身体会到。这个时期,小孩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模仿大人的肢体动作,模仿大人说话。她时不时“语出惊人”,让我这个作姑姑的又惊讶又喜悦。
有一次,禁不住小家伙软磨硬泡,给她买了一小罐橡皮泥,包装盒里带着几款小模具,有小熊、小猪、五角星、心形等。她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分别按压到模具里,做出相应的动物或形状,然后把这些在炕上一字摆开,还煞有介事地说一句:“大家好,这是我的作品!”
我把好几种颜色混合到一起,揉成一个小圆球,故意问她这是什么颜色。她不假思索就回答:“五颜六色(shai er 她说的是这个读音)”。
后来她又说出“落花流水”,“鬼鬼祟祟”等成语,每次我让我很惊讶。这些可能是她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习得的。看到她的模仿和学习能力这么强,我平时与她交流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成语或者俗语。有的她能理解,不理解的时候,居然会发问。我则用她能听懂的语言解释给她听。与她交流的很流畅,也很愉快。
由此我反思,与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能顺畅、愉快地交流,为什么给班里那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有时他们却不能理解透彻或者干脆听不懂呢? 这与我对交流对象的心理定位有很大关系。与五岁的孩子交流时,我意识到她的认知能力有限,于是尽可能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交流的内容也在她的理解范围内。可是给八年级的孩子上课时,我想当然地认为他们都已经是“大孩子”了,我说的话他们没什么听不懂的。渐渐地,讲的内容会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甚至有的孩子会因此产生自卑、厌学心理。这对一个孩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否则真的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甚至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