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帮着朋友采访了两家公司的高管,写了两篇文章。
这活儿干的挺累的,但是也是尽心尽力了。写完第二篇以后,我就直接告诉朋友,这活儿不能干了。
我喜欢写作,但是喜欢一切发自内心的,涌动出来的写作。无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只要它是真实的,从生命的泉眼里汩汩流出的,那就好,我欢喜有生命力的事物。
写不了公关稿,要考虑各种利益。人生短暂,生命宝贵,绝不想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
不过回头想了一下,因为写这两篇稿子,也是蛮有收获的。但是之所以接这个活儿,就是朋友说要帮忙,当然也不是白帮,有稿费。不过,我也不是看在稿费的份上,而是觉得自己喜欢写作,采访人物应该还是挺有意思的,应该是自己喜欢的。结果一写,发现就不是这么回事。
短暂的访谈,双方都是知之甚少,而且因为是公关稿,杂志社就总是战战兢兢把采访对象捧的很高,各种怕得罪采访对象。这种不是基于正常平等的交流,会让你感觉到某种超级无聊,你根本没办法进行深入真诚的访谈和交流,浮于表面,只能靠后期绞尽脑汁。
体验非常差,原本第一篇写完就不想写了,朋友说不要啊,再尝试一下。等到写完第二篇,感觉再也无法写了,果断止损。
说说这件事的收获吧!
第一个收获:
两篇稿子,蛮有特点。第一篇是一家总部在斯里兰卡的物流企业的中国区高管,第二篇是一家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企业的公司高管,但有着20年的外企从业经历。
由于绞尽脑汁的查找两家公司和个人经历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第一篇稿件给了我一个全球的视角去观察一个企业,让我对企业主体所在地域位置文化对主体的深远影响有了新的认知;第二篇稿件让我对三十年来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对这历史进程当中,一个个体命运在其中或被动或主动的沉沉浮浮的命运有了一个认识。
所以,这样说来,这两篇稿子合起来给了我一个横向的地理层面的和纵向的历史层面的立体化的认知思路。让我们看一个人或者看一家企业时,努力去看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点,她他它有自身存在的一个确切真实的时空背景,只有看到他她它所处的这种纵向横向的时空背景,你才能更加深刻清楚的认识他她它,理解他她它的所思所想,理解他她它的行为模式,理解他她它的情绪情感。
第二个收获:
帮朋友干这个活儿,采访写作这两篇稿子,让我又体会到了多年前的那种耗竭感,所以我就果断放弃了。想起十年前放弃了那么多,就是因为这种耗竭感,这十年来遵从本心的生活,即使有辛苦,可是获得的生命的充盈感幸福感却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我又怎么可能再让自己去耗竭呢。
你必须坚信,一切美好的你热爱的事物,都会给你滋养,你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如此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如此人格才能在你持之以恒地做你热爱的事情当中不断得到完善。
你必须远离一切会让你感觉耗竭的事物或者人,因为那就像是一个黑洞,它最终会把你的生命能量全部吸走,无论表面上你好像得到了多少好处,那终究是不值得的。此生,唯有生命最是珍贵!而生命本身是爱,是滋养!
第三个收获:引起我对一个国家对外开放或者不开放,或者开放的步骤,范围等等等的再次关注和深入思考。
开放或者不开放看起来像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但事实上,却常常受到外部环境,比如周围邻居和国际形势的直接压迫。
如果把一个国家看成是一个人,那国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就是这个人的外境。一个人和它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动态的,始终处于变化中的。
但无论如何变化,核心永远在内部。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