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冒嵩少的故事
《安士全书》,为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被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并列入他在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今有曾琦云先生译注本和白话译本。
在《安士全书》的《欲海回狂》一书中,作者周安士先生选的第一个故事是《冒嵩少》。这是标题,也是一个人的名号。故事出自《冒宪副纪事》,讲的关于冒嵩少注释讲述道德向善之书《太上感应篇》而获得功名、乃至官位的果报故事。
当然,根据文意推测,冒嵩少获得好果报的原因,可能还有对《太上感应篇》一书的抄写、流通,以及对其书所教导的“止恶行善”诸多善行的实践,等等所累积的功德。
故事是这样的,在明朝末年,江苏如皋有位姓冒的读书人,名起宗,号嵩少。1619年,他参加己未科的科举考试,但没考中。回去后,他开始注释《太上感应篇》一书。这本书的内容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书中原文有“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语。这句话大意是:看见他人姿色美丽,就起邪淫之心、占为己有之心”。
根绝故事中“尤致意”的叙述,笔者猜测,冒嵩少对这句话的注解尤其用心,对其中包含的“万恶淫为首”、“色字头上一把刀”和教人“戒色”、“戒淫”,尤其戒“邪淫”的道理,也讲得特别深刻而透彻。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往往认为,平常见到美女、帅哥,就多看几眼,然后“恋恋回顾”,更甚者“意淫”,以为可能没啥大不了的——觉得自己只是想哈,又没做啥,不是啥大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很错误的。我们的大德、先贤告诉我们,所有大小恶事,更何况是万恶为首的“淫”,不仅全都不能做,而且连起心动念也不要;但凡只要起一坏心、动一恶念,“举头三尺有神明”,就已经开始被记录,并一到时候就会受到相应的坏的果报;当然,同样的,善念、善行,亦会受到记录、获得相应的好报,并且善恶不会相抵——这是很可值得警惕的。这大约和《易经》中所说“君子朝夕警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思可以会通——时刻警醒自己,不生恶念,亦不行恶事;就是有善念后,做善事亦要用智慧——因为有时作善事,可能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善事不能因此不作,还要更加多做,只是怎么做、何时做,该用智慧——好像南怀瑾先生也曾讲过“如何智慧做善事”的事。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不做恶事,我们或许可以努力做到。但是不动一个坏念头、起一个坏心思,就很难。当然很难,但是知道了、去努力,总会做到的。记得曾有人介绍梦参大师教我们方法说,人难免可能会起心动念,但时刻警醒,一有起心动念,立马紧急刹车。坏念头止住了、消除了,当然恶行也就自然不会有了。就像刚有了点坏火星,立马一瓢冷水容易浇灭,它就不会发展成燎原之势。当然,更有智者教我们很多对治的方法——比如,对于色,干脆不看、“视而不见”;视天下女子,如自己的母亲、女儿;见之,作不净观,等等。以前曾读到关于峨眉山一些高僧大德的事迹,对其中一位大师的修行特别印象深刻:他发誓,十年不见任何美好的东西;
当然,扯远了点。回到故事中,当时,冒嵩少注释工作的助手,是他的家庭教师,名叫罗宪岳。罗先生的工作大约是帮助抄写。后来,罗先生回到南昌家中。1628年正月的某一晚,这位罗先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位身穿道服的老人,一左一右侍立着两位少年。老人手里拿着一本册子,告诉左边的少年说:“你背诵一下!”这位少年遵命背诵。罗先生默默私下偷听,原来就是冒嵩少对《太上感应篇》中“见他色美,起心私”的注释内容。少年背诵结束。老翁很是满意,说:“该他考中!”然后,又让右边侍立的少年咏一首诗。少年领命咏道:
贪将折桂广寒宫,那信三千色是空。
看破世间迷眼相,榜花一到满城红。
原谅笔者,害怕“以文害意”,就不敢直接翻译这首诗了。对这首诗,网上的一些解释,供参考:一心想考取功名,哪里会相信世间是一场梦?如果真的能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才是真正的考上明白人生的头名!笔者想,如冒嵩少之前执著去苦苦追求,没考上;等到看破、看开一些了,以无所求的心态去宣扬善、践行善——用心注释善书、流通善书——自然就会有好的果报。
罗先生梦醒后,想了想,于是判断冒嵩少应该会考中科举,遂将这个梦预示的好兆头,写信告诉冒嵩少的儿子。等到发榜,冒嵩少果然考中进士。后来,他的官还做到按察副使,官居四品。
附原文:
《冒嵩少》(出《冒宪副纪事》)
如皋冒嵩少,讳起宗,己未下第归,注《太上感应篇》。于‘见他色美’下,尤致意焉。时助写者,其西宾罗宪岳。后罗归南昌,崇祯戊辰正月,梦一道妆老翁,左右二少年侍,老翁手持一册,呼左立者诵,罗窃听之,即‘见他色美’注语也。诵毕,老翁曰:‘该中。’复呼右立者咏诗,即咏曰:‘贪将折桂广寒宫,那信三千色是空。看破世间迷眼相,榜花一到满城红。’罗醒,决冒公必中,即以是兆寄其子。及榜发,果登第,后官至宪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