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回顾了一下奇葩说前两期的内容,跟蠢人交朋友是不是傻。
刚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站到了正方的队伍里,是傻,绝对的傻。今天再看,似乎心情有了些变化。在若干年前,我可是认为要跟蠢朋友一起走下去的,为什么短短几年,我却坚定地站到了对立面上。
这种变化让我很害怕,我似乎终究没有逃过世俗和算计,变成了一个追求高效率高回报的“精明人”。我觉得有必要深究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种变化。所以,今天不讨论正方对还是反方对,而是讨论一下,为什么那个当初觉得跟蠢人做朋友没什么的我们,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最终走到了认为跟不要跟蠢人交朋友的这一边。
首先,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对“蠢”这个词的认识有了变化。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蠢是一种萌。在那个年纪,蠢朋友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时候是欢乐——无论他是摔断腿,还是掉粪坑,年轻的我们作为看客,只是觉得好蠢好搞笑。我们很天真,友情很天真,蠢也蠢得天真。朋友摔断腿,我们可能顶多一边笑他一边在他的石膏上写下“早日康复,傻X”;朋友掉粪坑,我们可能顶多一边捂着鼻子一边远远地跟着他一起回家看他妈妈想揍他却又下不去手的样子。
我要知道,时光虽清浅安然,却从不停歇。我们一边哭着笑着一边慢慢长大,从那个挨揍的孩子变成了揍人的父母。天真就像岩石上的刻痕,曾经那么清晰却经不起时间温柔地冲刷。我们不知不觉地变得不那么天真,开始更多的考虑到责任——朋友摔断腿,我们可能要送他去医院,轮流给他送饭,甚至帮忙照顾他的父母;孩子掉粪坑,我们得捏着鼻子洗掉他满身的恶臭,考虑到不要堵塞洗衣机估计还得用手洗。
蠢,已经从单纯的好笑变成了一种可能的负担。变化的不是“蠢”这件事,而是慢慢长大慢慢变得更独立更自理更负责任的自己。
随着对“蠢”的认识的变化,我们能在“朋友”这个角色上面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少了。
“人间三情,无一不傻”,的确,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只要跟“情”字沾边的,往往就是傻的。与之类似的,还有“爱”和“崇拜”。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追星。现在的年轻人也都追,为偶像花钱,买偶像的周边,不惜一切买偶像演唱会的票只为隔着数百米看看偶像朦胧的身影。我们喜欢偶像,愿意为他付出,貌似有点傻,但是傻的值得,傻的开心,傻的心甘情愿。
曾经的我们,也可能对“蠢朋友”傻的心甘情愿,我们也愿意为蠢朋友收拾烂摊子,花钱费力,只因为义比天大——友情在我们懵懂的感情寄托中几乎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慢慢长大,慢慢懂事,爱情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做出过“见色忘义”的行为——我得陪女朋友看电影,今晚的团战去不了了;我得陪老婆逛街,今天不能去打牌了——友情似乎不再是最重要的位置,爱情(充满了感激/喜欢/不情愿/不敢不情愿的复杂情感)也要占据你一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
随着年纪的增长,结婚生子是大部分人的生命轨迹。孩子的出生,会让一对夫妻快速的成熟和转变。原因很简单,照顾孩子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全家上下齐动员都不一定能满足小宝贝的全部需求,哪里还有配额去给蠢朋友去收拾烂摊子呢?更谈不上去结交一个蠢朋友了。
等到孩子稍稍长大,喊过无数遍崩溃的你也终于可以喘口气的时候,你会发现,父母老了。支撑家里数十年的他们快支撑不住了——他们开始忘东忘西,他们的身体开始小毛病不断,你甚至不放心让他们自己去坐一次火车。老人们养老的问题,已经不得不考虑了。面对已经为我们傻傻付出一辈子的父母,我们能为他们傻一次吗?我们曾经为朋友为爱情为孩子不计回报傻傻付出,千帆过尽,终于开始考虑为父母付出了。谁会忍心让“蠢朋友”再去分割这最后一点点为父母保留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呢?
说到这里,似乎这种转变就分析得很明朗了。到了这个年纪,下有小上有老而且老上还有老,我们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责任越来越大,因此要放弃的也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跟蠢人交朋友的资本。不是不顾年旧情,也不是歧视比较蠢的人,只是自顾不暇的我实在不敢去冒这个风险——因为我不再是天真烂漫的孤身一人。